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建立在用实验得出对质量相等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和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成反比这两个结论的基础上的,再进一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公式。可见,作好这两个实验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而牛顿第二定律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中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究竟是否相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牛顿最早对质量下的定义是:“质量是用密度和体积一起来量度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质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反映这种联系的客观规律有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质能联系公式等,质量的定义可从这些客观规律中找到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彼此独立的力学定律,它们都包含有质量的概念。从这两个定律出发可分别对质量下同的定  相似文献   

4.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传统做法中,要保证小车的质量M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从而减小系统误差;这里通过两种改进方法介绍了如何消除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5.
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是动力学的根本,深刻揭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本质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具体定量的感知是关键。因此,做好"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非常必要。关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提供了两个供参考的实验方案:"双车位移比较法"和"单车纸带打点法"。在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小车受力关系时,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动量守恒定律有两种讲法:一种是传统讲法,即从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另一种是通过大量实验事实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本)课文中采用的是传统讲法.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传统讲法由于没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很多学生对导出的动量守恒定律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去认识现象、建立概念与规律,以及应用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再说,动量定恒定律并不依附于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它本身是有实验基础的独立的物理定律.鉴于此,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学生分组小实验…  相似文献   

7.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理论的核心,各类基础物理教科书,历来都将该定律置于中心位置,作为重点内容。在对这一定律的教学处理上,却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把第二定律作为实验定律引进;有的把它作为动量对时间变化率的数学演绎导出;更多的是在力、质量和加速度概念基础上,以公理的形式直接提出第二定律。处理方式不同,对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取舍的态度也就各异。或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定律;或根本不作实验;或在提出定律后安排验证性实验等。本文从定律  相似文献   

8.
正一、传统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局限性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写成表达式为F=ma.通常情况下只针对一个物体或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而在解决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受力问题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常采用隔离法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显得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出错.二、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的拓展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分析,总结.结合牛顿第二定律  相似文献   

9.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是中职物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与传统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用牵引法、倾斜斜面法、综合法来平衡运动系统的阻力,并用重力替代法、系统分析法来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合力进行测定,从而更好地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相似文献   

10.
正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品格.笔者结合本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以下的几点思考.一、课题引入要说明设计实验的必要性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于牛顿第二定律之前,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既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教师在这节课引入时,应该理清这里的承前启后关系,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具体可以这样引入.通过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一、力是  相似文献   

11.
中学物理课《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建立在用实验得出对质量相等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和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成反比这两个结论的基础上的,再进一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公式。可见,作好这两个实验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利用教材图5-4“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把夹子放开让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把夹子又关上,让两小车同时停下来,即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即:t1=t2,利用:s1=12a1t21,s2=12a2t22得:ss12=aa21用比较相同时间内两小车运动的位移来求两小车加速度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或高等院校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要提高实验精度、验证实验结果,首先必须解决好摩擦力(粘滞力)的问题,文章讨论了用打点计时器及气垫导轨、光电计时系统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如何平衡摩擦力(粘滞力)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规律———《牛顿第二定律》,需要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的实验成功的基础之上总结得出,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结论。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教科书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一)用悬吊重物的方法同时拉光滑水  相似文献   

14.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删去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学生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成了关键,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演示,现介绍一个装置简单、操作容易、省时、成功率高的实验方法。供同行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5.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铺垫,下面就同学们在该探究实验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加以剖析.一、探究目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广东近三年的高考中也屡次出现.本文对课堂演示实验的几种方案从原理的科学性、操作的可行性、实验结果的方便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并利用传感器和excel、Logger Pro软件配合进行实验结果的检验.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知识  相似文献   

17.
这一章讲授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在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学好这一章,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已学过的运动学知识,而且为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奠定基础。下面就这一的章改编情况作些说明。一、教学目的要求和单元划分这一章教材的目的要求是:掌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明确力、惯性等概念的物理意义;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明确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力学单位制;了解超重和失重;会运用运动学公式、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及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这一章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力;第二单元(第二节至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高中物理是一门必修学科,它的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力学部分的牛顿力学体系。其中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指出了加速度的决定因素。这一概念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如何使学生彻底理解这一概念呢?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通常被定义为“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的量的量度,它是一个正的标量”。牛顿从他的第二定律出发引入惯性质量m=f/a,式中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a是力引起的物体的加速度。同时,他又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引入引力质量,当两个质量m_1和m_2相距r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G(m_1m_2/r_2),式中G为引力常数.以上引入的两种质量是相互独立的,后来证明采用适当的单  相似文献   

20.
张飞  阳燚 《现代教学》2004,(11):12-13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教学中,要用学生实验的器材演示力、质量、加速度三者间关系,这是无法做到的,其原因有二:一是纸带上的点很小,可视性差;二是实验数据处理繁琐,一课时无法完成。故实验通常是定性(或是验证)的。这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其次,从上课的学生来看,高中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初步具备,有自我探索的欲望,习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