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孙中山的民生观,是孙中山关于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民生理论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纲领的集中体现。他的民生观与他的民族观、民权观是有机统一的,也与他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内在统一。孙中山的民生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思想和理论财富。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研究孙中山的民生观,对于传承和发扬他的"以民生为重心"的精神、加快推进我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1931年起,冯玉祥开始以个人身份从事慈善活动。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有益成分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冯玉祥慈善活动的思想基础。冯玉祥慈善活动包括慈善救济、慈善教育和社会公益三大项。冯玉祥从事慈善活动的动机既有同情心、责任心的表达,又有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愿望,已远远超出慈善活动本身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伦理思想具有中西合璧特征,其实质是力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改造中国固有的伦理纲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西方资产阶级博爱说去改造传统仁爱观,从而形成了他的博爱仁学。孙中山博爱仁学的思想基础是他的利人观,也是他天下为公思想的具体表现。其博爱仁学赋予了博爱更深厚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1937年11月,法国人饶家驹以他的博爱、坚韧、独创、才华与责任心,在上海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这个"上海模式"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乃至法国、德国,并推动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战时保护平民成为各国的共识,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奉献精神、慈悲情怀的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他的名言是"我将为不幸的人,尽最后的力量!"他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就是以民为主,重视民生的政治主张.不管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还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都把民生放到了一个关系国家安危的地位.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突出,我们更应该看到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民生思想的重要当代意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生理论体系建构,始于孙中山.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以民生为本,使民生建设突飞猛进,民生改善前所未有,既实现了孙中山的民生夙愿,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特别注明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这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示证和启迪。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唯心性和欺骗性,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更高级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实质性的内涵和意义,并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复活""更高级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8.
民生是人民生存发展的整体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为主题,通过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与实践基础、发展创新与内涵、现实指向与价值,尝试回答了特色民生理论"是什么""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是怎样的科学体系""有着怎样的现实要求""凸显怎样的时代价值"等基本问题;反映了其理论发展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凸显了思想研究整体性与独立性的统一,突出了人民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既做到了视野开阔、内容厚重和与时俱进,又兼具知识丰富、问题鲜明和可读性强的特点,可谓一部关于中国特色民生思想的简明"百科"。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一直把"改善民生,谋求民众的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他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达实业、发展现代农业等民生主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现代启示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利益分配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以"五权宪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有: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权利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的基本原则;提出如何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等重要举措。当然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来由于他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但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在当时也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宪法建设,直到今日,对于我国的宪政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解释,“民生”就是民众的生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土地是民生之根本,衣食住行是民生之基础,制度法律是民生之保证.毛泽东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上的传承和实践上的超越.孙中山与毛泽东民生思想中所蕴含的理念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民胞物与"思想."民胞物与"说既包含了"民胞"的博爱精神,同时也具有"物与"的爱物理念,它还蕴涵着"大心体物"的宇宙情怀.张载的"民胞物与"不仅是一种思想主张,更是一种人格的修养,它其中所蕴含的博爱思想对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民权、民生两主义来说,其内容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反满"特征尤为突出,而"反帝"的特征却表现了相当的妥协性.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中"反满"与"反帝","种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等思想此消彼涨的原因,客观的评价了其民族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厚植大学生的爱党情怀、报国情怀和为民情怀,这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从知、情、信、意、行5个维度着力,引导大学生"明知""育情""笃信""炼意""践行",从而将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深植于心、实践于行。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理论界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探讨,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仁爱说、生存技术说和心物合一说。这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彼此之间存在分歧,且均与孙中山民生史观本义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决定了其形而下的三民主义要成为天下"共信"的困难性。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这已是共识。教师具体可从"书写生活,记录真人真事""积累生活,丰富表象信息""感悟生活,抒发美好情怀""思考生活,学会解释判断""建立与‘我’的联系,承载与‘我’相关的意义"五个方面进行写作教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是极为深邃的,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又能中西合璧.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基于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原则,并强调民权主义与人道主义是紧密联系的.这一深邃的民权主义思想无疑对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道德思想的创树,首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基.对传统道德,孙中山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以崭新内容.对西方道德文明,孙中山遵循“取法乎上“和“洋为中用“原则,对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作了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全新阐释,初步形成了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近代道德体系.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道德思想也存在某些缺陷.但从孙中山变革道德这一总体精神来看,其道德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吸纳西方伦理道德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提出的"救国之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人类谋幸福"和"替众人服务"的"博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5年第4期:说"炫""炫"在当今是个高频词,前几年的"炫富"曾引发国人大范围的争论,后来陈光标的高调"炫慈善"又让人对"慈善"重新认识。如今,"炫"更是遍及普通人的生活,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时见众人"炫美食""炫幸福""炫友情""炫奋斗""炫成绩"……网上流传甚广的学霸"炫"错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