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朝鲜王朝编纂的仪轨,现主要收藏于韩国。本文揭示了新发现的明清内阁大库藏朝鲜《天启元年四月日迎接都监都厅仪轨泰昌天启》,是朝鲜李朝在中国保存下来的档案文书孤本,弥足珍贵。这份朝鲜光海君朝接待明朝使臣的簿册档案,时间自明万历四十八年至天启元年(1620—1621年,光海君十二年至十三年),不仅是保存在中国的朝鲜王朝仪轨孤本,而且是17世纪初年中朝两国交往的原始记录,大部分内容不为《明实录》和《李朝实录》所记载。  相似文献   

2.
雷炳炎《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 明太祖朱元璋惩宋元孤立无援,而大封同宗,借以巩固大明江山.在实行分封的同时,又给予宗藩以优厚待遇和种种特权,由此引发有明各种宗藩问题和弊窦,宗藩的消极影响也远逾前代.一直以来,宗藩问题就是明史研究的热点.雷炳炎所著《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算得上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明宗藩犯罪的学术专著. 本书开篇叙述了明代宗室分封的由来、明代亲郡王府的规制、有明一代宗室分封的规模,介绍了明宗室事务管理的相关机构,并涉及宗藩地位变化及其与各种宗藩问题的关系、宗藩政策调整与改革等等,为下一步论述明宗室犯罪作了必要的背景介绍与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3.
明末登莱巡抚一职系明代因应辽东战局而设,自设立后,便肩负着料理海疆并从海上牵制后金的战略任务,而处理涉朝事务也成为其重要的职权之一。在明朝与属国朝鲜交涉的过程中,登抚始终参与其中并有重要影响,朝鲜君臣也逐渐意识到登抚在明、朝宗藩事宜中的重要性,于是交好、结援登抚便成为朝鲜君臣对明外交的一项重要策略,朝鲜对这一外交策略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明末明、朝关系。崇祯四年的登莱兵变致使登莱遭受重创,面对日渐恶化的海防局势,登抚亦无力回天,随后明、朝关系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清鼎革,朝鲜由明朝的藩属国最终成为新兴的清朝的藩属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家交涉、军事征服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在1619年萨尔浒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突破了明朝的限制开展国交,1627年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成为兄弟之国,1637年丙子之役后清朝与朝鲜成立宗藩关系,1644年清兵入关后清朝调整对朝鲜的政策,双方关系改善,到康熙后期两国步入典型而稳定的宗藩关系轨道。对《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的大量史料的探究可以理清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冒。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皮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
弘治元年(公元1488)眷,董越奉命颁诏朝鲜,夏五月回明朝.根据见闻,撰写《朝鲜赋》.《朝鲜赋》内容丰富可信,为研究明弘治时期中朝关系与朝鲜王朝社会风俗提供了珍贵史料.特别是从饮食、服饰、建筑三方面可见明弘治时期朝鲜社会风俗.王室与官员、官员与平民、良人与贱民、贫与富之间在饮食、服饰、建筑方面差异明显,由此可认知朝鲜王朝等级分野与社会格局.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朝鲜入华使臣留下了使行记录《燕行录》,这些记录对于我们研究明清社会及明清中朝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以朝鲜燕行使者姜时永所著《輶轩续录》为研究对象,试对这次使行作一详细描述,重点探讨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社会。  相似文献   

9.
明代宦官擅权,多任朝廷要职,在明与朝鲜的外交中,宦使亦占据了很大地位,产生过举足轻重之影响。本文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明王朝不同时期宦官外交之情况,并探讨宦官外交鼎盛局面产生之原因,对宦官使节在朝鲜活动行为进行归纳,以尽可能地对明与朝鲜外交中的宦官群体有一番整体而独立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先后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西力东侵使得东亚维系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关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清政府的衰败使得其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受到严峻的挑战,日本的崛起必然把矛头指向了与其近邻的朝鲜,而这又摆脱不了与朝鲜有着宗藩关系的清政府的关联。《江华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朝鲜近代国门的打开,是对中、朝宗藩关系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殖民统治的开始。在条约签订的过程中,使得中、朝、日三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论是对于朝鲜、日本自身来说还是对于东亚原有的华夷秩序来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藩制度是一种维系周边族国关系的古老制度。中韩宗藩关系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周边族国交往史中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中日甲午战前,中国与李氏朝鲜之间沿袭已久的宗藩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严重危机,以致随着甲午战争的结束而全面解体。本文研究解体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特点以及中日朝三方对朝鲜藩属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朝鲜《吏文》是明代政府的公文集,内中含有朝鲜政府给明政府的公文,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资料.该书在语言材料上的价值具有“同时代性”“真实性”“复杂性”“公文性”等特点;该书在词汇上的价值体现在如实记录了明代初年词汇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当时朝鲜社会使用汉语词汇的情况,朝鲜汉学家崔世珍对该书词语的注解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的汉语词汇和朝鲜语词汇的面貌,以及当时中朝两国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清初清国通过对朝战争最终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从而确立了清国、朝鲜间的宗藩关系,朝鲜被迫成了该体系的重要成员。但是武力的征伐虽能建构宗藩体系的外在框架却无法形成本质上对宗主国的诚服。朝鲜自身的蛮夷价值观的取向决定着朝鲜很难在清初真正地诚服清国,而孝宗朝其他因素在这一价值观的策动下进一步推动了清国、朝鲜危机的高涨。文章就孝宗朝清国、朝鲜危机形成原因、危机表现、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东亚宗藩体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中朝宗藩关系源远流长,朝鲜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的“大陆政策”挑战中朝宗藩关系的侵略战争。甲午战败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东亚宗藩体系彻底解体,对东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罗强 《培训与研究》2009,26(5):58-60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力图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其原因主要在于:朝鲜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中国的安全息息相关,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实力,当时远东的国际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清政府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明清鼎革,清朝将《时宪历》作为官方历书颁行天下,《时宪历》经由赴京使行传入属国朝鲜。朝鲜王廷逐步接受并采纳《时宪历》,将其在全国刊印施用,同时不断派遣使臣赴京购买历法书籍、学习《时宪历》的编算方法。《时宪历》对中朝封贡制度内的年号、纪年等时间规则进行了制定,但朝鲜举国都表现出对奉行清朝正朔的极大反感。《时宪历》在朝鲜传播的历程,反映出明清更迭后朝鲜的对华观由“尊明”“慕华”到“贬清”“攘夷”的嬗变,实质上体现出朝鲜在政治上屈服、文化上反叛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9.
明代朝鲜朝贡路线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十分密切。朝鲜通过定期向中国朝贡来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其朝贡的路线也几经变化,经历了由海路到陆路再到海路的演变过程路线的变化与两国间的关系及国家间势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袁世凯使朝时期政治活动的重新考察,本文认为,袁世凯在朝鲜“甲申事变”中的断然出击主要是为了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共同利益,并有力地还击了日本在朝鲜的渗透;其对于中朝传统宗藩关系的执着的维护,却明显地具有加强中国东方防卫和抵御东西方列强在朝鲜侵略的意图。这在当时,对于加强中国的东方防卫,乃至维护远东地区的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