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界通说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体。中国的法制史其实就是一部刑法史,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主要就是刑法思想。中国古代,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儒家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论述了儒家刑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指出儒家的伦理道德很多被转化为刑法规范,对立法、司法以及守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法文化落后的结果.原因在于:"德主刑辅"主要是知识精英理想,非国家政治主流;古代的"刑"及其与"德"的关系与今天具有本质差异,不能受思维惯性影响简单视其为次级需要;"德主"和"刑辅"的主从关系认识基于落后的学理与实践;"德主刑辅"的正面价值十分有限,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不良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儒家所说的"礼",一般指的是社会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所体现的精神主旨是"德";"法"主要指的是律令或刑法,与"刑"意义相近.儒家坚信,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礼"与"法",二者共同对社会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儒家所坚持的原则是:(1)礼法并施,德刑兼顾;(2)礼先法后,德主刑辅;(3)以礼入法.德刑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家人本主义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制打下了人本主义烙印,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其中的德主刑辅、贤人治国、谨狱恤刑及重义轻利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主刑辅"是统治阶级为了长治久安,实行的一种慎刑原则,它源于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西汉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它上升到治国方略.此方略通过赦宥老、幼、妇、残的刑法原则,及"春秋决狱"的司法审判原则,在西汉法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德主刑辅"原则在西汉形成之后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被其以后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国圭臬而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6.
“德主刑辅”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本文从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介绍“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德主刑辅”对当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以"三纲"为核心,论述了君承天意、法自君出的合理性,阐述了任德不任刑的思想内核为"阳德阴刑",即德主刑辅。将其贯彻在立法、司法之中则为"引经决狱,秋冬行刑",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确立儒家德刑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为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儒家德治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它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尤以"为政以德;贵在修身;民本思想;教而后刑,德主刑辅;尊贤使能"等最为经典。但儒家德治在今天也有其内在局限性,我们应当以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它。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而且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走向。其具体表现:刑罚从随心所欲到五刑制度的确立:宽仁慎刑,爱惜人命:德主刑辅,注重教化;慎重刑狱,以防草菅人命。以上几个层面具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慎刑观精神。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德治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但随着古代社会各朝代的变迁,各统治者为了其各自的统治利益已部分歪曲了它的本意.要真正掌握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意,就必须认真研究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德制、德政、德育和德主刑辅等多方面内容.其实质是道德至上,德治不等同于人治.虽然它与现代法治有着冲突,但也有某些媾和之处.全面准确地理解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正确评价其现实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外法律思想史和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无论中国古代《吕刑》提出的“德主刑辅”思想,还是西方思想家关于二者关系的系列论述,都对当代法律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2.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思想来源多元,经过整合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反思周秦,批判黄老政治和"汉承秦制"积弊,提出复古更化,以解决西汉治理危机。对汉初各家治道思想进行整合,完成了王霸结合,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主体治理模式构建。阐述了王道统治德刑兼用、阳德阴刑、阴兼于阳、德主刑辅的基本原则。以《春秋》为基础,在政治实践上提出引礼入法、礼法并用、以礼主法。当代中国面临社会治理危机,应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利用,复兴儒家礼治模式,与德治、法治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德治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但随着古代社会各朝代的变迁,各统治者为了其各自的统治利益已部分歪曲了它的本意。要真正掌握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意,就必须认真研究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德制、德政、德育和德主刑辅等多方面内容。其实质是道德至上,德治不等同于人治。虽然它与现代法治有着冲突,但也有某些媾和之处。全面准确地理解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正确评价其现实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思想的核心 ,它体现在传统的儒家政治生活中。在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强调仁政、重视民生及德主刑辅等方面 ,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和民族的文化性格。对这种在中国延续两千年的传统治国方略进行深入探讨 ,对当前中国实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为统治者构建了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天道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依据,从天之仁的观念引发德政思想,从而以德主刑辅理论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强调社会教化的关键作用,同时注重刑罚的辅助功能,以春秋决狱的方式将儒家伦理内化为自觉的司法实践,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社会控制网络。理想国中的君王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典型,以身作则,臣民则应当服从教化,严守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董仲舒所构建的中国封建社会理想王国中所体现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古代从政道德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为官从政的道德拷问和伦理关怀。以民为本是古代从政道德思想之根本,德主刑辅是古代从政道德思想之主线,修身为本是古代从政道德思想之内在支撑。对于古代从政道德思想,应秉持积极扬弃的态度,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现代性阐释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8.
“德主刑辅”是儒家政治化的核心和精华,对中国传统政治化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儒家“德主刑辅”的政治化有着浓郁的教育学意蕴,使政治统治与教育教学结成紧密的联姻,一方面要求政治统治坚定地沿着“教育路向”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育实践始终体现“政治情结”。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儒家“德主刑辅”政治化的教育学意蕴及其现代性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伦理政治是中国古典社会典型的社会政治模式。原始儒家在建构伦理政治理论的同时赋予其以世乱文治与天下归往的社会模式、无讼去刑的政治精神与德主刑辅的治国原则、典范政治中的君子人格诉求等范导功能。但因其过于强调伦理的核心价值地位,致使伦理政治理论具有道德理想主义性质和泛伦理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刑法人道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沈家本主张德主刑辅,重视教化作用;重视人权,反对特权;主张轻刑,反对重刑;尊重人格,反对虐囚等等,他的法制思想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