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松绪金 《武当》2013,(7):19-20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桩"和"步"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重要环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十八种,即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敛步、追步、冲步。歌诀曰:"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前辈练拳先练桩功筑基,下肢增力量,身体稳固。  相似文献   

2.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这"气"能放出体外攻击人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5.
继太极拳“模块学练法”学练模式在学校体育取得成功后(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一等奖),笔者将其引进社区体育,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该学练法打破了社区太极拳传统学练的框架,能较好地解决社区太极拳学练中学与练的问题,使学员学得快、记得牢、乐意练,学会后能长期坚持习练,能有效提高太极拳的学练效果。  相似文献   

6.
混元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第九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和心意六合拳大师胡耀贞先牛的弟子、著名武术家冯志强先生所创.冯志强先生所创的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较之以往的武术,更为彻底地反映了天、地、人万物的运动本象.他将心意、太极、气功融于一炉,将健身、养生、技击合于一体,提出:"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动静相间以静为主"、"内外俱练以内为主"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十六字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崔春冬 《精武》2010,(6):36-41
早就见识过王战军的太极功夫 1998年9月6日晚上,中国温县第四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交手擂台赛85公斤以上级决赛,在温县武术馆举行。王战军与黑龙江一位选手争夺冠军。王战军是上届冠军。对手有“东北三省跤王”之称,先练摔跤,后练太极拳,实力超群,一路过关斩将,杀人决赛。  相似文献   

8.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但是,为什么是圆呢?圆都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练太极拳,许多动作都有抱球的过程,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转换中大多有抱球,为什么要抱球呢?太极拳有许多要领,如含胸拔背,这就是圆,后背不是平的,更不是凹陷的,如果是平的或是凹陷的,劲力就合不起来,所以外部是圆的;再看胸前,含胸不是一味的扣胸,而是将两肩窝舒展,胸前如空桶一般,这也是一个圆。所以,含胸拔背是内外的两个圆。并且,这个圆不但是外形的,是有气在包裹的,如同人在气团中一般。这样练拳的感觉是饱满的,是有内劲的。练拳达到一定层次,会感到气在流…  相似文献   

9.
佟德 《武当》2013,(7):22-23
所谓"盲练",就是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了套路之后,闭上双眼或以物蒙住双眼,形同在黑暗中进行套路习练。"盲练"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盲练"可以更好的练"意"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太极拳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爱好者在太极拳的各种交流探讨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习练太极拳,获取内功真髓"。这确是一个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太极内功异常深奥、极其复杂,抽象难懂。故而大多数人在太极功夫修炼上,"外练形式的多,内练秘要的少;杂练误练的多,精练专研的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普通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太极拳教学为平台,以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体育教育的固有规律为依托,开展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提高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探讨在中国传统体育教学中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理论来阐释拳理并为之命名的传统武术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看起来柔和缓慢,每个动作之间势势相连,招式绵绵不断,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效果.古老的太极拳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练习方法,在几百年的传习演练过程中拳师们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适合该拳的传统教学步骤.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时,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意义及教学法的改进阐述了“慢拳快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快速发展,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太极拳、喜欢太极拳并开始习练太极拳,随之对太极拳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太极拳的起源、历史演变、拳种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分析,并由此提出四点建设性意见:打造太极品牌;借助电视媒体,推动太极拳市场化发展;借助学校平台,营造太极拳气氛;建立系统的太极拳文化学科,从而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验太极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文章考察了家庭熏陶和学校太极拳教学两条途径的效果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家庭熏陶,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喜欢,也更加愿意学习太极拳;2)太极拳教学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3)太极拳能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态度产生积极作用,但太极拳教学和家庭熏陶两个影响途径存在交互作用,太极拳基础教学对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没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抽取华东师范大学两个太极拳选项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18个学时的太极拳教学的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对比观察:将太极推手和套路相结合的新颖教学方式运用于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完成课程教学进度,更能激发与增强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积极主动性,降低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枯燥感,同时将有效地促进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也将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养生功法的重要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在CNKI、维普等数据库以“太极拳”“抗衰老”“中老年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近30年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研究,进一步探讨太极拳延缓衰老的机理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免疫机能及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的有效调节,这对阐明太极拳运动作为延缓衰老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太极拳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认为: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模式呆板、教师业务素质低下,缺乏拳理教学、课时少,上课时间跨度过大以及太极拳社团少,缺乏交流等是阻碍太极拳运动在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太极拳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李锐 《当代体育科技》2021,(7):216-217,220
太极拳一直都是中华传统传承至今且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太极拳这项体育运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涵着中华武术的精神和品质,也代表着中华武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为了保证中华少年的健康成长,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业,这也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该文对于太极拳教学效果产生一些思考,对于如何让太极拳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主流运动项目及如何能做到吸引学生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教学法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研究健身俱乐部太极拳教学引入健身气功功法的可行性.通过有无引入健身气功的对比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将健身气功功法引入太极拳教学对学员掌握动作和体会动作内涵有很大的启发性,既能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又能让学员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并且能增加太极健身课程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健身者参加到太极健身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太极大舞的概念谈起,分析了太极大舞的运动特点,阐释了太极大舞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把太极大舞与高校武术教学相对比,分析了大学生不太喜欢传统武术的主要原因。提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可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首先,改编一些动作,加入舞蹈、戏曲动作等,使武术更适合现代大学生;其次,加入演练队形的变化,增加同学间的配合协调,使其更具有亲和力;第三,加强专业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直观感受武术魅力,能更深层次理解各动作健身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