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延明 《学语文》2010,(4):53-53
往年,伴随着盛夏的到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误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就频频出现,这个成语就是“七月流火”。在此。笔者不惜笔墨,对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赘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准确理解这一成语,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2.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  相似文献   

3.
说到成语,我们并不陌生,经常耳闻,时时目睹。固定简洁是成语的外观,深邃精辟是成语的内涵。成语,称得上我们祖国丰富语言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令人遗憾的是,曾经娇艳的这朵奇葩,不似以往被人怜爱了,弃置于花园一隅,备受冷落。  相似文献   

4.
“莘莘学子”的使用频率并不低,但令人奇怪的是,小到中学生用的《汉语成语词典》,大到《中国成语大辞典》,竟都没有收入这条成语。有人说这是因为它并不是成语的缘故。其实,成语和非成语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5.
“不瘟不火”是个比较常见的成语。瘟,指戏剧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火爆,如“这出戏情节松,人物也瘟”。火,兴旺、兴隆,“火爆”即为此意,如“这一场戏的场面很火爆”。整个成语本来用在戏曲表演中,指戏曲既不沉闷乏味,也不火爆。如:“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 (人教社编高中《语文》第 1册杨述《恰到好处》 )现在一般指不紧不慢地做某事或进行某项工作。但是,不知为何,《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均未收这一成语,并且往往被人写作“不温不火”或…  相似文献   

6.
望生义是成语误用的一方式,其原因是没有弄懂某一成语的真正意义,只是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了错误的解释和运用。近来,电视、报刊上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就是“美轮美奂”了。  相似文献   

7.
对于同一个成语,不同的词典有不同的书写形式,这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头昏脑涨”和“头昏脑胀”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有些数学名词,前一个字是成语的后一个字,后一个字是成语的前一个字.如“重心”是“德高望重、心安理得”两成语的后一字和前一个字.下面是一些成语.请同学们在中间填上数学名词,使它们成为完整的成语: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三”和“四”这两个数运用很广。如果将它们摆在同一个成语中,往往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江西省高考语文成语试题:“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句中的“刮目相看”误用,应改为“另眼相看”。那么这两个成语到底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而富有表现力.苏教版从第一册开始安排了图文并茂的成语教学,旨在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些成语,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那怎样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上好成语教学这一课,练好“读背成语”童子功呢?下面就谈谈我在平时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2.
近来翻阅大量高考资料,发现这些资料的编著者都在字形部分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一个成语一‘加官进爵”。然而,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加官进爵”中的“进”误写作“晋”,并强调“进”为错别字,因为“加官进爵“这一成语是加官晋级之意。  相似文献   

13.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的"始作俑者"是常用成语之一,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对古代殉葬制度的不了解以及对这一成语产生背景、具体意义理解的偏差,都会造成成语的误用。正确使用语言,是保证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本文从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解释这一成语出现的背景,进而对错用现象进行纠正。以期对这一成语有全面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有朋友问"成语"这词是如何产生的?这涉及成语这个语言事实,还涉及"成语"形义的历史发展。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诗经》中的语句被引用来表达己意者,先秦典籍中不难看到,《诗经》中的一些语句被反复引用,历代沿习,流传至今成为成语的约有150多条,如:"战战兢  相似文献   

15.
许多成语运用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既简练又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果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能收到极好的表达效果。常用成语的修辞方法有:  相似文献   

16.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也是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一个重点。汉语词汇十分丰富,其中成语又有言简意赅、考查点多的特点,因此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所以有必要对近年来成语试题的“稳”与“变”的走向作一些分析。 成语考查的“稳”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成语是“必考项目”,是重要的知识点。综观近年高考、会考和统考试题,几乎每一份试卷都涉及到成语,这是由成语在词汇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掌握汉语词汇的状况,是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考查来确认的,因此,成语成了命题者所钟爱的“宠儿”。自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点不断改变、拓展、深化,而成语试题却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各份试卷上。这就告诉我们,成语是一项重要的必考内容,需要在复习备考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盛夏的到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误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又将频频出现——这个成语就是“七月流火”。在此,笔者不惜笔墨,对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赘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准确理解,正确运用这一成语,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8.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该句将“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解为“畅销”之意。举国瞩目的高考对该成语的考查理应使人们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成语的正确使用似乎只与千万考生有关,至于新闻媒体等则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且看几个病例:犤1犦陈丽敏担任了澳门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特区1.7万名公务员的头儿,舆论立时大哗。连续多日,这位名列五司之首的女长官,成为澳门报刊炙手可热的焦…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语境中,“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层含义上的“咬文嚼字”的确是需要摒弃的。其原因在于: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整体把握、整体感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长期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成语都有较长的历史,由于长期习用,成语的意义非常凝炼,其整体意义一般都不等于各语素意义的相加,如“瓜田李下”、“守株待色”。如果在运用成语时没有能准确把握其整体意义而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成语中的特殊语素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成语使用中常犯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