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业梯度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有效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加速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分析中部六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得到各省应重点承接的产业。在中部六省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安徽省产业发展应与长三角产业互补,和中部六省错位发展,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梯度产业发展与转移理论的观点,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存在梯度差异和产业转移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北和北部沿海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经济梯度差异,并由此带来了区域产业转入模式和转出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产业区域转移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大是近年来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和新趋势。这种现象在苏南和苏北地区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通过调研发现,苏南苏北地区产业转移加速了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促进了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苏北地区专业人才缺乏、思想观念落后、苏南地区对产业转移推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法规建设力度,发展服务业与提高地区服务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融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面临升级和调整,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外溢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凭借在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的潜在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正不断扩大。但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调等相关问题。为此,应加强体制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教育资源投资、激励创新、优化招商模式更好的服务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来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东部的产业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而东部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来腾出发展空间。以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东部要在向中部实施产业转移的同时.实施向西部转移产业。而因为产业梯度的原因,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宜实施“空降战略”,即东部的产业转移可越过中部.直达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实施“空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准确把握战略目标,慎重选择战略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机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一般技术水平的产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工业化进程。但迄今为止,大规模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尚未出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东部地区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给相对欠发达的安徽带来了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层次需要实现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个产业向承接组团式产业转变、从政府外出招商向企业自主联合转变、从承接加工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从承接衰退型产业向扩张型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8.
当前,山东省在产业结构水平上亟需提升改善,有必要思考从京津地区等高产业梯度地区承接相关产业转移,优化自身结构。通过构建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山东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强弱,认为山东省在各一级指标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与京津地区形成有效互补,但在产业基础配套、劳动力素质提升、资源整合流动与营商环境改善方面还亟需提升,才能更好提高对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9.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问题,主要研究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关键是产业承接地的经济风险问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经济风险是产业升级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劳动力失业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中叶,上海响应国家号召,在安徽皖南广大地区建设小三线后方基地,至1988年全部无偿移交安徽,历时24年,对安徽特别是皖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08年国家出台文件,指导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并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安徽为此成立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转移企业。两者发生在不同的年代,都对安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分析三线建设的得失结合当前实际对更好地建设皖江示范区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产业总体上呈现出集聚态势,其特点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专业化产业的逐步发生集聚态势,而与之配套的辅助产业在空间上仍然表现分散化的态势。生产要素的地区差异不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集聚的原因,而区域新技术投入、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出口、原有的产业优势、产业外部联系等等因素以及规模经济因素是长江三角洲产业集聚的真实原因。继续引导区域技术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的区域分工,促进区域以优势产品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是提高长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的合理之路。  相似文献   

12.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创新有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如弱化技术创新动力、阻滞产业升级进程、影响产业结构改善、挤压技术提升空间等,安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防范这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能否适时升级,已经成为关系安徽整个21世纪的经济发展能否跟上全国步伐和经济地位能否提升的关键。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既有资源禀赋的约束,也有历史问题的影响,更在于政府发展战略的不连续,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同时还在于创新不足以及利益分享机制的不健全。为了加快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安徽省必须研究主导产业选择的适用基准,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以保证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市场概念。在新的产业革命浪潮中,长三角完全有可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腹地转移。长三角地区与江西、安徽两省,经济联系密切,社会交往频繁,文化相互融合,具有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长三角与徽赣两省的合作发展,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旅游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分析示范区旅游业与长三角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旅游业产业体系、保障体系等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是区域强势经济的一种全球性普通现象,凡经济发达地区,多是产业集群旺盛之地。文章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其产业集群状况,指出长三角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这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集群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特色和巨大动力。加快东向发展,必将使安徽在与长三角的产业融合和互动中,加快产业空间组织的重构和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成为安徽工业强省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