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但如果教师过渡依赖教参,不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就不能形成学生和文本的真正对话,更不能让学生感悟散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古诗,大多文质兼美,如清泉般流淌在人们的心头,富有欣赏价值。多读古诗,感受诗歌中的美,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语言,升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学好古诗,感受诗的美,积累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散文教学必须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教学规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挖掘美的因素,并加以渲染。通过朗读感悟美文、情境触发美感、想象创造美境、用心感受美言、关键感悟情美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美、欣赏美,使散文课堂教学处处散发美的气息。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导入课堂、设置生活化的例题、布置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在将数学思维融入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思考应用于实践、在家庭活动中感受数学。此外,还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几何思维、设计数学实践课来开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让学生实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朱剑 《考试周刊》2015,(47):45-46
《荷花》这篇课文运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达荷花的美及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同时欣赏荷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培养学生审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感受美、欣赏美,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正>古诗,大多文质兼美,如清泉般流淌在人们的心头,富有欣赏价值。多读古诗,感受诗歌中的美,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语言,升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学好古诗,感受诗的美,积累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佳作浩如烟海,极富欣赏价值。多读古典诗词,感受诗词中的美,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修养,并逐步培养他们感受美、挖掘美、品味美的能力,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让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心得,可尝试从“六美”入手,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相似文献   

8.
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讲,形成良好的作文素养非常重要。本文通过论述当前小学高段学生在作文素材积累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作文教学素材积累中,教师首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仿写和写读后感,其次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最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9.
曹文千 《学子》2014,(7):68-69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内在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乐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中学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欣赏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就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欣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懂得听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王长明 《甘肃教育》2014,(15):56-56
正一、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带着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比如要指导学生写人,首先就要让学生锁定某一人,然后去接近他,观察他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揣摩他的内心活动,进而了解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倾向,这样写起这个人来就觉得有话可说,能将人物写真写活;要指导学生写花草树木,首先让学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被选录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一线教师反映,八年级学生对 于散文体裁的文章虽有所涉及但对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却 不能够精准辨别。综上,笔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对 全文内容的梳理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宇 《考试周刊》2014,(85):173-173
色彩感受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将生活、音乐、游戏等和色彩感受结合起来。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师从讲授式教学转向引导式教学,提倡通过多种生动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美术知识,在实践中懂得欣赏美、表现美。  相似文献   

13.
一、专题式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1.专题式评品作文训练:即由“品”而“评”,有感而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从自我的认识水平、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出发,去审视、评点、欣赏周围的事物与现实问题,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说写训练,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弥补现行作文教学忽视议论性习作之缺憾。评品作文具有鲜明的主观个性色彩。“评品”的基础是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好眼力”;学会如何用心去体验生活,培养感受力;学会如何去“化平淡为神奇”,培养认识力;学会如何抓住瞬间即逝的现象,培养“捕捉力”。  相似文献   

14.
彭保军 《教师》2010,(36):106-106
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需要不断地积累,而教师的引导就是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地增添色彩,你希望你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你就要对他们进行什么样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的生活画卷更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要保证多样化的教学导航,通过综合开放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踏上更深刻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5.
樊里香 《考试周刊》2014,(11):166-166
美术欣赏课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识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身边的美,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评述美。文章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面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树立高尚的审美观。然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并非易事,因为欣赏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创造。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看到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不仅惊叹于新颖别致的构思和优美流畅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走进去,品味作品的意境,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挖掘其深蕴的人格美,进而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内容的美。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感受和欣赏美呢?一、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千姿百态,欣赏其…  相似文献   

17.
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师教学的有效凭借与抓手。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散文单元中,教师要以语文要素为依托,引导学生体悟散文意蕴、感受散文语言的生动,并注重对优美语句的积累内化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理解散文的艺术魅力,获得美的熏陶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提高欣赏教学质量,有效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呢?笔者通过实践、研究、分析,采用了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20.
美术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与学生生活周围所熟悉事物的联系,来引导他们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变过去以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授课形式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体验,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美术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感受,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学习美、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