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勤先生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人,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李泽厚先生称其为目前大陆学界第一人。近日,在"清华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之际,因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的约稿,笔者到荷清苑李学勤先生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由于《瞭望》是大众性新闻刊物,采访中的大部分素材在报道中没有采用,而这些由李学勤先生亲述的历史非常珍贵,所以笔者将采访录音重新整理,得到李学勤先生同意后,投送至贵刊。贵刊主编康香阁先生曾在2005年和2010年两次采访过李先生,写了《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访谈录(少年—1956年)》和《再访李学勤先生(1955—1976年),而本次采访侧重的是童年、青少年的经历,3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简略的"小传",有助于读者对这位卓越的历史学家的生平、为人、治学经历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2011年9月,笔者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约稿,登门拜访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完成人物稿《李学勤的人生路标》,后在贵刊《邯郸学院学报》发表文章《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成长及治学之路——童年、青少年读书经历》,更完整地呈现了本次采访的全部内容.为给李先生撰写传记,自2012年9月份开始,笔者又先后采访李先生十余次,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历史.其中再次涉及到入职历史所之前的成长与经历,且有不少新的内容,在此整理成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李学勤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文献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著述宏富,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为了便于读者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初编《李学勤学术年谱》,以飨大家。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今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早期的治学经历却十分独特。从小酷爱读书,对符号有特殊的兴趣;他希望学习数理逻辑,考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考进去之后,由于自学甲骨文颇有成绩,被借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再由于认识史学大师侯外庐先生的原因,又从考古所调到了历史二所做侯先生的助手,跟随侯外庐先生做思想史研究(直到"文革"后,李先生才完全回到先秦这一段从事研究工作,另文撰述)。  相似文献   

5.
编前语: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草长莺飞四月天,我们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去了解李学勤先生的读书之道。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1933年3月28日出生,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李学勤的一生归纳起来,就是"读书治学"四个字。他自幼喜爱读书,年轻时博览群书,几乎靠自学成才。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次年夏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著《殷墟文字缀合》,此后他的人生便与读书、治学无法分开。  相似文献   

6.
李学勤先生是学界高山仰止的史学大师,也是惠泽学林、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我第一次拜访李学勤先生是在2003年10月13日,至今已10年。2003年10月,正是我校专升本的关键时刻,我尊学校领导嘱托,撰写了《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一文,经梁涛、宫长为二位引荐,第一次拜访了李学勤先生。经李先生审阅指正,并题签"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和拙作一起发表在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为学校专升本顺利通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今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早期的治学经历却十分独特。从小酷爱读书,对符号有特殊的兴趣;他希望学习数理逻辑,考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考进去之后,由于自学甲骨文颇有成绩,被借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再由于认识史学大师侯外庐先生的原因,又从考古所调到了历史二所做侯先生的助手,跟随侯外庐先生做思想史研究(直到“文革”后,李先生才完全回到先秦这一段从事研究工作,另文撰述)。  相似文献   

8.
《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刊登的李学勤先生的《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一文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摘编论点:赵文化的特点李学勤在《邯郸学院学报》(季)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赵文化的兴起与草原文化有关。在古代,赵氏作为一个宗族,其活动的地点始终与草原上的戎狄联系在一起。正是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今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早期的治学经历却十分独特。从小酷爱读书,对符号有特殊的兴趣;他希望学习数理逻辑,考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考进去之后,由于自学甲骨文颇有成绩,被借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再由于认识史学大师侯外庐先生的原因,又从考古所调到了历史二所做侯先生的助手,跟随侯外庐先生做思想史研究(直到“文革”后,李先生才完全回到先秦这一段从事研究工作,另文撰述)。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87年第6期《“阿Q”的“Q”字有深意吗?》一文认为,“这‘Q’只不过是‘Quei’的简写,并无其他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关于“阿Q”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举其要者有三:高国才同志在《讲授语文课要有弹性》(贵刊1986年11期)一文中认为“Q”字,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既代表了阿Q头上的那根辮子,又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此为一说;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则  相似文献   

11.
《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刊登的李学勤先生的《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一文被《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概览”摘编论点: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李学勤:《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指出赵文化的兴起与草原文化有关。在古代,赵氏作为一个宗族,其活动的地点始终与草原上的戎狄联系在一起。正是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这  相似文献   

12.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010年12月由中西书局相继出版,原整理者对简文作了很好的考释,其中仍有个别疑难字词存有争议。如其中的""字,诸家分歧颇多。整理者的意见可从,其应是战国文字"堵"的异体。  相似文献   

13.
李学勤先生     
康香阁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1):F0002-F0002
李学勤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  相似文献   

14.
李学勤先生     
康香阁 《邯郸师专学报》2010,(1):F0002-F0002
李学勤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  相似文献   

15.
"美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于1931年创作的《美国史诗》中。美国文学作品中,作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美国梦"—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代名词。随着美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美国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本文透过1925年德莱塞著作《美国悲剧》主人公克莱德的悲惨经历来解读在这个时期"美国梦"对人灵魂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芙蓉 《湖北教育》2007,(10):61-61
看了贵刊《如歌人生》之后,我对如父亲般的肖校长充满了敬意。孩子需要父爱,需要从父亲那里吸取更大的力量。有一篇题为《父亲给了我雄心》的专访,写的是1997年当选欧洲足球先生的罗纳尔多,他是巴西第一个荣膺此誉的人,记者问他:"你明年是否还能获奖?"小罗答道:"如果我和巴赛罗那队、巴西队一起不断地夺冠,而  相似文献   

17.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2):F003-F003
全国第二届赵文化研讨会于2005年4月23—24日在邯郸隆重召开,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等11个省市的6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这次会议对1987年全国第一届赵文化研讨会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详见《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白国红博士撰写的《赵国故地纵论赵文化一记全国第二届赵文化研讨会》一文)。  相似文献   

18.
赵平 《青年教师》2008,(1):58-59
[书评]对于现代人来讲,幸福和自由是两个极其侈奢的词。而《上学记》给了我们一个重温"幸福"和"自由"的机会。《上学记》是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的一部口述史。在何先生的记忆中,那个年代,不仅有北京从军阀的"五色旗变成青天白日满地红",有"一二九"那一年多雪的冬天,有北平学生的尊孔读经与白话教育之争,有那个时代中学生"无事乱翻书"的愉快,还有短暂平安时期看西洋电影的震撼。但是最好的读书的日子,只有"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  相似文献   

19.
贵刊在2006年第1期刊登了郑毓信先生写的《数学课程改革:路在何方》一文(以下简称“《路》文”),文中提出了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现状和走向的诸多思考。相信所有积极参与或关注这一事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都与笔者有相近的感觉:中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乃至于整个数学教育都非常需要类似的研讨。这里,笔者就《路》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判断和观点给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无非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一、关于“中国学习者悖论”《路》文曾引用了一个近年来在数学教育界较为流行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作者有幸跟随李学勤先生学习甲骨文的前后经历,着重阐述了师从李学勤先生进行古文字学习的缘起、过程以及心得体会,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李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非凡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并简要介绍了李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于甲骨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