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身体”是福柯中心理论——权力话语理论的承载体,对其进行理论探讨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试以“身体”为出发点,探讨一下福柯理论中对于这一范畴的独到见解和笔者思维下对于“身体”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借用福柯微观权力的概念,集中对竞技运动文化中的“权力”以及这种“权力”对运动员身体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找出竞技运动中身体规训的力量来源,并揭示身体规训的基本特点,为进一步深化对竞技运动文化本质属性的理性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1,(5):64-70
身体政治是身体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将身体从生物学层面中抽离出来,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加以审视,从而摆脱以往的固有阈限,得出更为综合的结论。笔者运用权力话语、德勒兹生成理论,全面考察巴勒斯围绕身体所构建的独特的文学世界。具体而言,巴勒斯通过肉体“辖制”与欲望“生成”两种维度,对身体政治加以展现,一方面深刻揭示出隐性资本权力与技术主义对身体的强烈控制;同时也展现出对“赤裸生命”的本能追求。  相似文献   

4.
“国家”是“十七年”话剧中一直存在的隐性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以权力实施的形态出现在任何类型文本之中的“超级形象”。在教育剧中,由于阶级斗争话语对国家职能的强调,国家被置放在与个体对立的位置,国家成为对人的个体否定的权力集装器。  相似文献   

5.
文章浅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背景下身体的"娜拉现象":一方面,身体由屈从和附属于精神、理性、灵的过去,逐渐苏醒并走向台前,作为一种新的感性资源被重新发掘与认可;一方面,文学创作中对身体资源肉欲与暴力的书写,消费文化中对身体崇拜的无休止炒作,使身体与意义分离,成为空洞的符号,陷入另一种权力与话语编织的规训之中。身体走出了过去的阴霾,身体却陷入了新的迷惘,身体的"娜拉现象"由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6.
广告中的女性身体是男权欲望的表征,是男权确立的审美标准的物化,是资本和政治权力的有力工具,是被书写、被观察、被异化的客体。广告中女性身体的在场,恰恰是女性灵魂的缺席,真正在场的是权力话语系统,是权力意志的在场。广告中女性身体表现是各种权力交织的产物,权力纷纷在女性身体上留下痕迹,通过女性身体完成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这些“权力”包括男权、资本和政治权力。广告对女性身体的过度表现强化了女性身体的被动地位,强化了导致女性主体性缺失的社会权力结构。广告中的女性身体作为历史文本真实而又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福柯知识/话语权力观中知识、话语、身体与权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生特点,梳理福柯权力观与后殖民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融合与分离、接受与批判的内在联系。权力/知识话语启发后殖民主义者为殖民地他者争取话语权、建构民族身份的思索;引导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颠覆父权制菲勒斯中心,开辟阴性写作与身体政治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的阶级审美标准是以权力主体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划分为前提,并借鉴中国传统面相学原理及相应的道德判断得以确立的,这使得“十七年”文学身体形象的书写打上了阶级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训诫的双重烙印,并形成了“十七年”文学中人物身体形象描写的类型化、脸谱化的特征.“身体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基本上是表达人物阶级属性的一种工具和符号,它由外在的阶级分类所赋予,并不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毛姆的小说《午餐》的人物语言分析为例证,阐述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话语理论”。《午餐》中人物对话充分发挥运用了语学中关于会话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多样具体准则或技巧,但从文学的“话语——权力”理论视角分析,这部小说恰恰是对这些“原则”、“准则”下隐含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的揭露与反讽。这种对照表明:现代语言学从语法到语义再到语用的重心移动,还必须进一步同“话语权力”观念结合起来,这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语言系统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身体话语(亦称“身体写作”、“躯体修辞学”等)是九十年代文学批评中一个频频出现的术语,其内涵与外延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呈现出颇多相异之处,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界定和使用这个文学批评术语,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已有的界定或论说进行了梳理与综述。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界普遍存在着话语“失语”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话语权利,在各个学科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话语。法国的福柯说的有道理,话语和权力是关联着的。话语的丧失代表着在这个领域的权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国家”是政治学说研究不可回避的论域,霍布斯曾因为《利维坦》建立了一个拥有绝对权力和主权者至上的国家而引发人们对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权威、民主与专制的关注与论争。从霍布斯“利维坦”的人性恶与苦难自然状态的逻辑预设出发,一方面在对“个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利维坦”国家权力的至高性与广泛性,也即霍布斯绝对国家权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以人们建立国家的目的为基础,对人们在“利维坦”中的自由与国家法律对主权者权力的设限,也即霍布斯相对国家权力进行探讨,以期对饱受诟病的“利维坦”作浅显的辨解。  相似文献   

13.
货币成了通行的合情合理的价值符号,重新定义并命名了几乎所有的领域,金钱制造着这个世界的规则,也制造着这个世界的良心;人心经历了重大的变革,权力与知识的合谋则暗算了这个世界所剩无几的他者的声音,话语权力在形而上的领域内夺取了形而下的野心与辉煌。在这一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战中,权力与知识的共谋关系显而易见。学者对“知识”的认同、吸收、归纳与重新阐释,使这种权力效应扩大化,并在与权力的优化组合中,形成新兴知识与新兴学科。权力与知识的相互辅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皆大欢喜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在华侨微信群中,华侨华人群体对故乡的媒介实践有复杂的符号表征和话语建构。研究发现,华侨微信群内有对现实地方的表征、虚拟社区本身的地方感以及政策话语建构的地方感三种类型兼存的“复合的地方感”。在此基础上,从权力话语理论出发对群内统战话语如何影响华侨华人主体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微信群转发分享的集体指向下,华侨华人在统战政策话语的“对象化”以及自身能动的、自发的话语实践的辩证循环中不断构建其爱国爱乡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性别意识一以贯之。之初,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点的反拔,批评话语侧重女性立场的强调,女性意识的阐发。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渐渐转向“社会性别”,研究中更倾向于男性权力的批判和性别差异的解构。近年来,“性别诗学”理论渐渐浮现,强调性别属性的阐释与其他范畴的结合,并谋求双性差异中的和谐,这意味着学界对性别介入文学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话语权是课堂权力资源最核心的部分,和谐的课堂话语权力状态有利于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然而,现行课堂教学话语霸权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析课堂教学话语权力缺失的成因,唤起权力主体的能动意识和自身觉醒,追寻课堂话语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通融,教学才能由“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  相似文献   

17.
话语权是课堂权力资源最核心的部分,和谐的课堂话语权力状态有利于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然而,现行课堂教学话语霸权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析课堂教学话语权力缺失的成因,唤起权力主体的能动意识和自身觉醒,追寻课堂话语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通融,教学才能由“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且可以探究文本中强权话语的运用及其革命政治与性政治重合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20.
身体不仅仅是身体本身,还是身体话语的媒介和权力使用的肉体.在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诸多女性的身体参与到了作品的叙事中,其中,驯服的身体、趋同的身体及反抗的身体的具体叙事,体现了福柯权力与规训理论中权力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及权力内部的反抗,反映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他者地位及她们的不满和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