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薇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5):110-111
本文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和英语教学的关系。通过实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偏重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略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而出现的种种错误现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了解某一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注重教材的选择;(2)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4)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5)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  相似文献   

2.
彭煜 《考试周刊》2009,(22):137-137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意识.即在英语教学过程要抓住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除了要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之外.还要注意通过其他渠道开发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拓宽跨文化教育的渗透渠道;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得体地传递和接收信息,应组织各种活动,使文化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的同时.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和社会、文化交际能力。但是,目前的日语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交际能力。本篇论文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何谓真正的交际能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真正的日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方向真 《培训与研究》2002,19(6):105-106
外语教学特别是非专业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忽视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造成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脱节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注重语言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能充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因伴随着文化学习而独具一格.在跨文化交际往来中,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课堂中的文化与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将英语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学生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含义.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发展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杨双喜 《成才之路》2023,(16):137-14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国学经典,不仅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文章分析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面临的难题,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国学经典的意义,并对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我国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和承载文化的语言而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目的——文化学习。使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地开展语言教学,而在世界交流不断加强和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的方向的背景下,文化教学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8.
郑云 《考试周刊》2011,(14):100-101
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更加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语言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精读课教学中 ,由于教师未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将教学重点 ,放在语言形式上 ;其次 ,就是教师和学生不熟悉或忽略了中国与英美在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 ,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处处遇到障碍。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并将教学重心从语言结构转移到结构与文化内涵相结合上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能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精读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到传播,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的多元化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给学讲解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将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学生片面地接受西方文化,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化的吸收流于表面形式,英语教学出现了文化“盲点”。文章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原因,从而提出英语课堂教学要服务于实践,为社会培养既熟练掌握语言知识,又通晓中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专业一年级基础英语课在学生四年专业学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帮助学生适应英语专业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关键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尤其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文化知识的输入;教学方法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而应博采众长,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语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英语教学多是注重对语言形式的讲解传授,而较少结合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意学生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或使用得是否流畅,而忽视了结合语言的社会意义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进行教学。十分可喜的是,近年高考英语试题开始注意了考查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一九八六年高考英语试题中的“补全对话”就要求考生以“售货员”的身份补全五句话。从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理解方面来看,应该说对考生的要求并不高。但由于现行教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某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学习者不仅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还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要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就应在教学中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与文化融会贯通,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不仅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也符合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而我国现行大专英语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力的问题。本文旨在从…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受到语言的影响并反映着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在“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本技巧的训练上,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阐述英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口语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而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侧重知识教授,却忽略口语教学,忽略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试行以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语文教师开始实践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一些教师仅仅热衷于一些所谓的活泼教学形式,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在学习上重感受、领悟和积累。要实现“根本任务”,就必须注重三种积累。一、语言积累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语言库,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才…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教会学生在不同场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谈。为此,我们需要关注汉英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差异:日常用语中的文化差异;商业活动中,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日常社会习俗礼仪、宗教、历史文化艺术、政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提倡情景交际法,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但忽略了影响语言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提高教学能力,挖掘教材,渗透有关文化的内容,注重课外文化的熏陶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黄冬全 《考试周刊》2010,(33):93-9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广大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但是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时,还有很多英语教师重语言形式轻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