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蕾 《声屏世界》2003,(11):40-41
《12演播室》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青年类节目,节目自1991年创办至今已有12个年头。它曾经创造了不少新的电视传播方式———第一个青年栏目、第一个谈话类栏目、第一个放映MTV的栏目、第一个访谈类的栏目。这种什么都沾边而没有其栏目显著特色的缺陷就使这些首创的优势变成劣势,以致于该节目原主持人张泽群说“《12演播室》生存到今天是个奇迹”。①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该栏目兼办国内或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转播,这在事实上撑起了《12演播室》,并直接关系到《12演播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2002年5月《12演播室》改版,从内容到形式,改…  相似文献   

2.
仲杰 《声屏世界》2007,(12):33-34
《今日说法》1999年1月2日正式推出,每天中午12:40播出,每期15分钟。《今日说法》坚守朴素的平民化定位,立足于“普法”二字,一天一个案例,一天一个嘉宾点评,通过案例讲解法律点,向观众普及法律知识。节目一般由两个板块构成:先是对案件或事件的外景采访报道,然后是主持人与法律专家在演播室进行评述性的谈话。  相似文献   

3.
美国CBS的《60分钟》历经34年,长盛不衰,始终位居美国十大最受欢迎的节目之列,这在美国电视新闻史上绝无仅有。因此从它的选题到电视手段的运用,从它的主持人到节目包装,都成了我们研究的对象。但当我们的借鉴已经走完粗放型,本身的节目形态形成了自我特色后,精细的研究势在必行,因为栏目的精髓、特色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发散开来,因而这篇文章主要探讨《60分钟》节目的演播室的解说词创作。  相似文献   

4.
从倾诉者到倾听者──从《实话实说》看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主讲叶延滨整理曾祥敏──从《实话实说》看主持人的角色转换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把观众请进演播室,让观众与主持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自...  相似文献   

5.
《电视桥》是山西省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正如《电视桥》这三个字可能带给您的联想一样——无形的电波,连结起一间简朴的演播室和三晋大地上的千家万户;8位年轻的主持人沿着《电视桥》走进普通人家,相伴千千万万喜爱他们的观众,已经度过了400多个晚上。如今在山西,提起《电视桥》,说老幼皆知,一点都不夸张。其实,在广播电视圈内,即使未到过山西的人,说起《电视桥》也大都略知一二。《电视桥》  相似文献   

6.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68年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以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与信任。《60分钟》的节目主持人都是闻名全美的电视明星,每个人都拥有一批崇拜者。《60分钟》在每星期日晚7—8点的电视收看“黄金时间”播出,观众达四千多万之多。  相似文献   

7.
我们把主持人与嘉宾、观众在演播室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即兴讨论的节目称为谈话节目。近两年,谈话节目在国内发展迅速,成为荧屏一大亮点,而林林总总的谈话节目在竞争中积极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那么,风格各异的谈话节目之间有没有“共性”可循呢?本文试图以中央电视台二套在2000年7月推出的演播室谈话节目《对话》为例,探讨谈话节目的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辛旺 《青年记者》2017,(9):83-84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以下简称“《鲁》”),以一日的实地拍摄、真人秀元素为主线,对王健林、董明珠等大咖进行专访,在形式上与以往的电视人物专访节目迥然不同.此档节目推出以后引起观众、媒体的强烈关注,也引发关于电视人物专访节目革新的思考. 借鉴真人秀节目突破采访局限 长久以来,电视人物专访是在演播室内完成,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以脚本为主,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构成一期整档节目.这种形式早已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真人秀元素的加入是这档人物专访节目的亮点.真人秀式访谈没有预定的脚本和台词,彻底打破了传统演播室访谈节目的空间限制和表现形态,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9.
杨洋 《中国广播》2012,(4):57-60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一路畅通》节目创办已有12年的时间了。本文通过该节目不断刘匕的历程,提出广播节目制作从策划到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节目形态和主持人语言表达方式,而这两方面又存在着诸多联系。一个节目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了良好互动,节目才能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丽 《现代传播》2002,(3):68-70
在当今电视屏幕上 ,活跃着一批以名人为主体的演播室访谈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朋友》、《对话》、北京电视台《超级访问》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此类访谈节目的初始形态应该来自于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主持人和嘉宾两者之间的点对点的谈话。随着对电视节目参与性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物专访也加入了观众参与的成分 ,形成多点交叉、点对面的新型谈话节目形态。此类访谈节目与一般谈话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 ,节目依托于“人物主题”之上 ,而不是依托于某一新闻事件、某一个案或某一话题。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将具有“…  相似文献   

11.
演播室专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别形式。它的优势在于:声像并茂地传达信息和观点;进一步揭示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与风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觉。演播室专访是一档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法等电视发达国家,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都要在节目中安排专访,以开崛报道深度。他们认为,演播室专访是发挥电视特点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衡量记者和主持人采访水平的最好尺度。演播室专访在内容范围、具体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专访的内容及对象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上饶电视台少儿栏目《金色童年》是小观众及家长喜爱的一档节目,而活跃在荧屏上的小主持人是该档节目的一个亮点。他们活泼生动、自然大方的主持风格以及孩子的身份拉近了节目与小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节目更加贴近小观众.因此,小观众更爱看、更喜欢参与了,不少小主持人也成了校园里的小明星。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演播室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各大央级媒体、省级媒体以及城市台为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将传统实景演播室升级为使用全媒体虚拟技术演播室。虚拟演播室技术的运用,使得新闻节目的精美度提升、观赏性变强、内容越来越多样、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本文以苏州广电总台专题节目《风起东方——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节目为例,以主持人角度分析虚拟演播室技术中主持人能力需要哪些提升以及在新闻节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栏目进行了改版,将虚拟演播室技术运用到了气象节目之中,开创了国内气象节目运用虚拟演播室之先河。本文试图通过《凤凰气象站》改版的过程及成果,论述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气象节目当中运用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前景。同时结合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期间制作《天气聚客》的经验,介绍将虚拟演播室导入气象节目的思路、方法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与台湾TVBS电视台联合采拍制作的20集大型系列移动直播报道《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为例,从演播室设计、演播室与现场、主持人与嘉宾、背景资料、互动式播出的应用等方面,解析直播报道中演播室对节目节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VIZRT虚拟演播室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也是一种虚拟布景技术。在预报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引入,使其在画面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画面内容的丰富性、场景的快速转换等方面都有了创新,实现了传统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无法实现的节目制作效果。体现在海洋预报节目画面中,主持人与画面和观众的互动,使得预报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本文对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和在海洋预报节目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谈凤凰卫视中文台《鲁豫有约》主持人的“倾听”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众收视意愿的改变使得能适应这种社会需要的谈话节目开始丰富我国电视荧屏,从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到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都着实火了一把。节目成就了主持人,主持人也成就了节目,提起崔永元,人们会想到他的波澜不惊;提起窦文涛,人们会想到他的风趣幽默;提起鲁豫,人们会想到的或许并不是她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节目制作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演播室对其信息呈现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原先的背景板以及后来的虚拟背景已经不能满足节目制作的需求。大屏系统具有输入多元化、显示多样化、结构灵活、使用高效的特点,能很好地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和信息量。为了满足我台节目直播化,多元化的要求,在这次全媒体演播室建设中也引入了演播室大屏系统。本文主要从结构和功能上介绍了盐城电视台全媒体演播室大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的各台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但《正大综艺》在我心中的地位却是独树一帜。《正大综艺》是吸引我的注意最长久的一个节目 ,从单身贵族时与父母坐在一起观看 ,到为人妻时与丈夫一起观看 ,再到为人母时 ,与女儿一起观看。至今 ,我仍不改最初的“一见钟情”。站在观众的角度看《正大综艺》节目 ,它之所以一直保持吸引观众的魅力 ,我认为关键在于整个节目的品位、档次。自始至终 ,它给人的感觉是八个字———气势超然、品位不凡。首先 ,女主持人都是那种既有学识、又有个性的女性。而男主持人则更像是与你无话不谈的朋友 ,带着你…  相似文献   

20.
一、谈话主体的优势电视谈话节目 ,似乎天经地义就是演播室节目。可是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专题部的《当代工人》栏目 ,却大胆地将谈话现场从演播室搬到了工厂的车间以及不同行业职工的工作现场。他们改变谈话环境的做法 ,我想 ,首先是从内容出发的。因为他们的谈话嘉宾 ,不像多数演播室谈话节目那样 ,分别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不得不汇聚在演播室里交谈。《当代工人》节目的谈话参与者 ,完全是某一企业内部的员工。产业工人这一社会群体在当今起码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生存状态相对集中 ,便于组织座谈 ;二是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善于表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