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孟郊是中唐诗坛中“有古乐府气象”的重要乐府诗人。其旧题乐府诗复与变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主题、体式及艺术等方面追拟六朝乐府;二是一些古题尚存而古辞已佚的乐府诗,往往据题写意,力求恢复古乐府的风貌;三是借古题以发新意,且在兴寄方面进行改造和创新,寄托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2.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沈约创作的乐府诗中部分曲题来源于汉魏乐府古题,这些作品对汉魏晋乐府创作的传统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变革的一面。继承的方面在于其题材与主题多不出汉魏乐府古题,篇章结构沿袭前人同题或同类题材的乐府诗作,并融会了汉魏乐府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诗的题材、叙述方式和抒情表达均有发展。  相似文献   

4.
鲍照乐府诗在继承汉魏乐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其乐府在边塞、政治及咏怀等题材内容上多有开拓;形式上则表现为沿用乐府古题与自创新题,采用五、七、杂言,并在音韵章法方面有创新开拓;其乐府诗继承汉魏风骨,且受尚情时风浸染,呈现出一种古风与新俗杂糅的俊逸风格.  相似文献   

5.
《行路难》是乐府诗古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经常用乐府诗题写作,表现了他对乐府诗的喜爱和擅长.  相似文献   

6.
新乐府是相对古题乐府而言。新题乐府与古题乐府的区别在于,古题系陈隋以前所制,为唐人所拟作,新题乃唐人根据内容所自制的诗题。关于这一点,明代研究唐诗的大家胡震亨说得非常清楚:“乐府中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者;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宋人郭茂倩收集了丰富的历代乐府诗,编辑了《乐府诗集》。集中云:“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歌也。以其词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  相似文献   

7.
《史记》与《汉书》,是汉代最具影响的两部史书,其中有关乐府诗的述论,成为司马迁与班固乐府观的直接反映。司马迁的乐府观,主要表现为对"前乐府"功能的注重、对"古者诗"与"诗三百"的称美、对"前乐府"文本整理的重视三个方面。班固的乐府观,则重点表现为首次对乐府诗进行了概念方面的定义,并由此勾勒出了乐府诗原生态的民歌特性,确立了其文学地位与文学价值。尤其是其中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八字,更是成为后人衡量与检验乐府诗的一条准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赋题法是拟乐府创作中严格地由题面着笔,按照题面所提示的内容倾向运思取材的方法。齐梁以来,文人乐府诗大量使用赋题法构思立意,使乐府拟作既可沿袭古题之义采用时代新体,还可寓意古题,挖掘古题的时代新义,从而为乐府拟作在主题内容和体式结构上的创新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因赋题法的使用而形成的古乐府主题与曲题的对应关系,为唐代歌行诗创作提供了思路:诗人在乐府中寓意古题、别出新意,在诗歌体式上突破乐府制约,形成拟赋古题的歌行;“主题+歌词性诗题”的歌行,在对主题的强调中保留诗题“歌”“行”等歌辞性字眼,形成歌行的“标识”意义;自拟非歌词性新题的歌行,为进一步强化诗歌主题,其体类属性只在诗歌篇章结构上体现。唐代歌行体的形成与文人乐府赋题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孟郊是唐代诗人中的乐府大家,这既可从他的乐府诗数量、乐府诗占其作品总数的比例及其关心新题乐府创作的程度等方面得到验证;亦可从其乐府佳篇名句对后世的影响、对乐府传统体式的革新、对陈旧乐府题材的补充、大量增加乐府诗中的议论、乐府手法对其他诗体的渗透和促使本人诗歌风格多样化等成就中看出.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歌行     
李白的歌行由“古题乐府”和“非乐府歌行”两部分组成。李白七言“古题乐府”中的个人抒情之作,是李白“古题乐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诗人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极其鲜明,占据着诗歌抒情的中心地位;二是抒情与叙事、与客观场景描写的结合。李白的七言“非乐府歌行”体现出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和诗作的酬赠性质等内容特点。从歌行发展的演进过程看,李白一方面在创作“古题乐府”的过程中致力于改造乐府诗而使其歌行化、个人抒情化:另一方面,又大力创作不用乐府古题的、纯为个人抒情性质的“非乐府歌行”。前者是旧事物在一定程度上的新生,后者则是全新的艺术生命,它无疑更富有生机,更能代表歌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乐府诗最早的概念是指汉时乐府机关采集和创作的汉代民歌俗曲,即"汉乐府"。后来,人们把文人模仿汉代民歌的诗,也称作"乐府诗"。唐代,又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为"古乐府",把杜甫、白居易等人创作的用新题写时事、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的乐府诗,称为"新乐府"。《乐府诗集》是收集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成书较早的一部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13.
以乐府诗歌的流变轨迹为出发点,以杜甫的乐府诗为研究中心,论述杜甫对旧题乐府的继承及创新,以及其乐府诗对后来的"新乐府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即推动了新乐府诗的发展,以此形象地展现出杜甫在乐府诗歌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是乐府诗。在唐代,乐府是一种继承汉乐府民歌的旧题,同时又有所发展,另外制造了许多题目,如“歌行体”。李白乐府诗的代表作是乐府歌行,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以创作古乐府而著称的诗人李白,其“古乐府学”之于乐府诗批评史,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李白“古乐府学”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注重本事把握,内容推陈出新,拟题求变求新,体式以古为主.其除改变了当时乐府诗坛的“趋律”文风外,还拉近了古乐府与新乐府的距离,并于唐及其后的古乐府创作产生着深远影响.对于建构唐代乐府诗批评的理论体系,也极具助益.  相似文献   

16.
三、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一)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 ①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课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始于杜甫,元结、顾况又有所发展,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周紫芝对乐府诗歌的成就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古题的新变上,二是其乐府诗的独特价值。包括以下两方面:1、诗教传统的继承。2、清新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乐府诗在三曹诗歌中占半数以上。三曹乐府诗突破了乐府旧题的限制,旧瓶装新酒,古调写时事,有继承,更有创新。囿于生活经历、情怀与气韵的不同,三曹虽有一些选用同一辞调的乐府诗,内容风格却迥然不同;即使是都写游仙题材,亦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9.
以杨维桢为代表的元末铁崖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诗人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乐府诗派。由杨维桢与李孝光于元泰定帝泰定五年所倡导的"古乐府运动",前后持续达30年之久,是乐府诗史上继中唐"新乐府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乐府诗革新运动。这场以"宗唐复古"为标帜的"古乐府运动",不仅使元末乐府诗的创作,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座无与伦比的高标,而且还开阔了人们的"古乐府"视野,更新了人们的"古乐府"观念,加深与加强了人们对于新的文学思潮下的"古乐府"的认识。并对明代初、中期刘基、高启、李东阳等人的乐府诗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