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陷阱一“:马太效应”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众所周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各项制度的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是由来已久的。近年来为了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国家采取“普调”“微调”工资改革等多种形式,先后多次增加教师的工资。另外采取特殊措施,在中小学教师中建…  相似文献   

2.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他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3.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提出,科学上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即是“对己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耶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之所以用“马太效应”来为这种现象命名,源出于《马太福音》  相似文献   

4.
“马太效应”与平等关爱《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受这句话的启发,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即科学家荣誉越高,就越容易得到新荣誉;反之成果越少就越难创造荣誉。默顿将这种社会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时也存在着“马太效应”现象。有的班主任和教师偏爱优秀生,如学生A学习成绩好,聪明伶俐,很受班主任和老师的喜爱。不仅让A当中队  相似文献   

5.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是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之说的。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教...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不能搞“马太效应”林东阳《圣经》里有一个“马太福音”的典故,其寓义是:让有的更有,让没有的更没有。后来,美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把这一主张优势积累的典故概括为“马太效应”。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也是普及教育,是国民享受的神圣权力。它规定教...  相似文献   

7.
<正>《圣经》"马太福音"有云:"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据此,美国哲学家罗卜特·默顿概括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声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在人才学上被称为"马太效应"。这种"马太效应"在语文教学也普遍存在。例如,一个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喜欢,给他多一些关注,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我们可以称之为正面"马太效应"。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受到教师和同  相似文献   

8.
避免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 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马太效应"及克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罗伯特·默顿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的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 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般地,教师总是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甚至对他们的错误也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太效应”是对荣誉增强作用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说。《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默顿(R·K·Merton)在研究了一些科学家的生平资料后发现,科学家的社会活动有一条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很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视了“雪中送炭”。在我们的教学中,“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  相似文献   

12.
吴新能 《师道》2004,(6):39-39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人  相似文献   

13.
谨防『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 :科学领域中有几个效应和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觉得这些效应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深思。一、马太效应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默顿借用《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有的 ,还要再给 ,而且多多益善 ;没有的 ,不但不给 ,还要剥夺应为其所有的”这一段话 ,命名了“马太效应”。用默顿自己的话来说 ,该效应意味着“对于已有相当名望之科学家的特殊贡献 ,所给予的承认不断地大大增加 ;而对于未成名的科学家所给予的承认却显得吝啬”。在班主任工作中也不乏此类现象。对成绩好的又听话的学生 ,是否表…  相似文献   

15.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班级当中的几十个…  相似文献   

16.
“马太效应”是对荣誉增强作用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说。①《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穿过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默顿(R·K·Merton)在研究了一些科学家的生手资料后发现,科学家的社会活动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当重大的科学成就给他们带来应得的荣誉、地位和报酬后,由于崇拜和迷信名人的心理作用,许多额外的褒奖仍会接踵而至。因社会的荣誉是有限的,所以对已有名望的科学家荣誉的加量,事实上就是对训…  相似文献   

17.
从“马太效应”谈起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当代哲学家罗伯·默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这样一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就会产生优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并由此《圣经》“马太福音”结尾的两句话: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也要夺过来。”将此现象称之“马太效应”。在如今的各行各业中,只要稍加留意而在教育“马太效应”,而且十分明显。品学兼优的学生总是备受关有更多的机会受到同学的赞赏、老师和学校的鼓励和表扬;而一些差生的长处常常被熟视无睹,其缺点被耿耿于怀。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  相似文献   

18.
李元卿 《成才之路》2010,(8):I0007-I0007
所谓“马太效应”来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这样一种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9.
“马太效应”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获得奖励、荣誉的科学家往往比无名科学家更易获得新成果。用公式表示就是:贡献成就荣誉,奖励。“马太效应”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学根源:即成果、贡献造成了科研社会条件等的优势积累,使其向著名科学家集中;而且有认识论根源:即科学认识的确立为真理,被科学共同体接受,承认这一过程中,往往要产生马太效应。本文试图从真理的接受,承认这一科学形成论中,发现马太效应产生的机制并提出发挥真正效应,减少其负效应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许多错误效应,它们是: 一、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教授提出的。即“对富有者还要再给,对一无所有者继续剥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只注重培养优生,而忽视差生。在课堂上提问、表扬、板演等均是优生。而对差生则横挑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