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不同类型农户适合的生态产品旅游价值实现路径,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东潮州单丛茶文化系统农户访谈数据,从农户视角构建了旅游价值转化生计资本测量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不同类型农户所持的资本情况,并进一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讨论不同类型农户所持资本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高山种茶区农户参与旅游的优势资本为经济资本和物质资本;低山种茶区F1农户参与旅游的优势资本为自然资本,低山种茶区F2农户参与旅游的优势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2)不同类型农户所持的五大资本中,高山种茶区与低山种茶区农户之间经济资本和物质资本具有显著性差异。(3)高山种茶区与低山种茶区农户可进一步归纳为3种代表性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类型:强经济资本-弱自然资本型、强自然资本-弱经济资本型和强人力资本-强社会文化资本型。从而针对性地提出3条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的旅游价值实现路径。【结论】旅游对于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增强遗产的传承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遗产地不同类型农户所持生计资本不同,可以通过不同资本组合实现生态产品的旅游...  相似文献   

2.
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晓云  闵庆文  吴忠军 《资源科学》2010,32(6):1035-1041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论文以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探讨了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权利感知是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后较显著的感知因子。论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益感知方面,居民对收益分配处于不满意水平;居民的经济利益满意程度对旅游总体满意度、未来旅游开发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越高的居民其收益分配满意度越低;②关系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关系感知较满意,居民的关系感知对其未来旅游发展态度显著相关,不开展旅游经营的居民其内部关系满意度更高,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关系感知满意度相对低;③环境感知方面,居民对环境污染感到很不满意,村寨环境感知与居民对未来旅游发展态度存在显著相关;④参与程度方面,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权限很不满意,中等学历的居民对参与旅游决策的感知满意度最高,年收入1~3万元的居民比年收入0.5~1万元的居民的权利感知满意程度高。论文在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还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论文以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探讨了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权利感知是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后较显著的感知因子。论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益感知方面,居民对收益分配处于不满意水平;居民的经济利益满意程度对旅游总体满意度、未来旅游开发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越高的居民其收益分配满意度越低;②关系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关系感知较满意,居民的关系感知对其未来旅游发展态度显著相关,不开展旅游经营的居民其内部关系满意度更高,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关系感知满意度相对低;③环境感知方面,居民对环境污染感到很不满意,村寨环境感知与居民对未来旅游发展态度存在显著相关;④参与程度方面,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权限很不满意,中等学历的居民对参与旅游决策的感知满意度最高,年收入1~3万元的居民比年收入0.5~1万元的居民的权利感知满意程度高。论文在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还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刚刚引起关注的遗产类型。学术界对该类遗产的研究才刚起步,其中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方面的研究更少。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合理开发能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区域社会经济各要素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讨论了“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目前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地区GDP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就业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青田县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华侨之乡带来的适龄劳动力缺乏对于旅游资源有保护作用,瓯越文化、石雕文化、名人文化、华侨文化与田鱼文化综合形成的特定地域背景和文化形态,对于青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小丽 《科研管理》2012,33(10):138-144
旅游的发展给旅游目的地社区带来了广泛的影响,社区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担者。本文以生态旅游地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影响感知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居民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行为的关系模型以揭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行为的影响。论文以大连的三个生态旅游社区居民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回收的457份有效调研问卷数据进行可靠性和有效性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居民对生态旅游正面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参与行为有显著正面影响,居民对生态旅游负面影响感知对居民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居民的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态度对其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也一直存在农业文化遗产本底资源不清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用模型方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地潜在分布区域,为进一步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底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从传统种质资源的角度出发,将最大熵模型用于识别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潜在区域。以中国传统枣类种质资源为例,给出了第一张中国传统枣类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潜在区域图。【结果】以传统枣类为栽培核心的农业文化遗产潜在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5个省份是高潜力分布区和中潜力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其中河北省高潜力区面积居全国首位。通过概率密度函数耦合适宜区面积,得到临猗县、盐湖区、献县等20个高潜力分布区是下一步发掘和保护工作的重点。【结论】本文证实了以核心种质资源分布为抓手,可以从理论上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在分布区域。同时,本文方法具有推广性,可以为实地调研节省大量人力与物力,有助于从国家层面把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底资源,为其进一步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为样本,运用条件价值法调查遗产地居民的支付意愿来评估该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同时将遗产地样本区分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探讨不同区域居民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为当地政府分区管理、完善补偿机制和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显示:2015年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约为2914.20万元;核心区居民和非核心区居民的最大平均支付意愿分别是123.44元/a和140.07元/a,非核心区是核心区的1.14倍;核心区居民的支付意愿率为75.90%,非核心区居民为72.39%,核心区略高于非核心区;经Logit模型分析可知,情感因素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核心区居民家庭负担情况、人居环境意识影响等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显著,非核心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对其影响显著且均呈正相关,区域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及提升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2):2344-2351
测评旅游景气指数可定量分析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推动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首先提出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概念性框架,其次建立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构建遗产地旅游景气合成指数测度模型,然后选择张家界市(世界自然遗产地)、承德市(世界文化遗产地)与黄山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作为案例,分析我国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年我国遗产地旅游景气综合指数为100.89,2012年为110.96,年均增长速度为0.87%;②我国遗产地先行指标、一致指标与滞后指标的旅游景气指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一致指标的旅游景气指数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③我国3类遗产地的旅游景气综合指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长远看,文化型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可能会相对自然型遗产地更高;④我国遗产地的旅游景气综合指数与GDP指数之间呈现幂指数正相关关系。最后,从全国旅游休闲发展环境营造、遗产地旅游建设与管理、遗产地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3个方面来构建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安民  赵磊 《科研管理》2020,41(3):142-150
依据自我调节态度理论,采用回归分析探讨了旅游获益感知对居民参与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以及地方依恋的调节效应。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参与问卷的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⑴居民参与特色小镇旅游发展不仅受到旅游获益感知主效应的形塑,各种旅游获益感知维度之间也彼此交错协同,型塑出居民参与的鲜活图景。尤其是旅游经济获益感知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两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⑵居民满意度在旅游经济获益感知-居民参与、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居民参与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旅游环境获益感知-居民参与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⑶旅游经济获益参与机制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参与机制具有普适性;旅游环境获益参与机制受地方依恋的显著调节,具有一定的边界性。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是我国4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遗产地内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最为集中、开发最早的对外旅游窗口,其遗产资源价值高,在武夷山双遗产地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条件价值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受访者支付意愿与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2009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受访游客人均支付价值为29.67元/年。收入、学历、对旅游的热爱程度、遗产保护意识4个受访者特征变量在各分组水平下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p0.05);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对旅游的热爱程度及遗产保护意识越强烈的受访游客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而性别、年龄与支付意愿不相关。  相似文献   

12.
贵州三叠纪古生物遗产种类丰富,科学价值极高。然而,这一世界级自然遗产却长期未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和展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式。如何将贵州弥足珍贵的三叠纪古生物遗产转化成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的文创产品,实现古生物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展示,促进遗产地居民脱贫致富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建起以动漫和影视文创产品为引领,充分发挥地质公园文创潜力,重视青少年儿童文创能力,开发美学化和生活化的文创产品,鼓励遗产地村民参与文创产品开发,以及强化科技支撑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的发展路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统计的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至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快速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基础,筛选出2005-2015年11年间发表的513篇农业文化遗产相关论文,应用文献统计方法分别从论文发表量变化、载文期刊、研究机构、作者群特征、研究区分布、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刚进入发展阶段;(2)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资源、农学等几个学科;(3)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而西北和东北等遗产地较多的地区相关研究力量薄弱;(4)作者群呈现高学历、年轻化、高职称特点,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5)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走向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方向十分集中,仍然有不少领域缺乏研究;(6)研究方法以基于文献研究的定性描述较多,实验和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定量分析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如此,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申遗后的遗产系统变化研究相对较弱。未来的研究应注意吸引更多学科、更多研究机构参与;应强化基础性研究,以便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科学性解读提供支撑;应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监测评估研究,尤其是申遗后遗产系统要素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应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5.
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可互相促进,二者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遗产开发的前提是保护,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很重要。遗产地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开发,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民族地区的遗产开发尤其如此。随着西藏旅游热潮的到来,尼木藏香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产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尼木藏香开始机械化生产,致使传统藏香制作技艺受到挑战,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提出了难题。吞巴乡文化遗产旅游,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遗产的商品化问题;其次要积极面对传统文化淡化和弱化的现象;再次要坚持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谭必勇  陈艳 《情报科学》2018,36(3):20-25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相关文化机构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最大程度的保护与开发。【方法/过 程】从社交媒体应用所带来的“长尾”群体入手,分析社交媒体五大特性对于开发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 的价值,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起点出发,探究资源客体可采取的对应措施。【结果/结论】本文认为,文化 遗产管理机构可通过参与主体与资源客体两个方面的优化来实现文化遗产的“长尾效应”。  相似文献   

17.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8.
梁太鑫  刘世峰 《情报科学》2022,39(2):162-168
【目的/意义】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关键支撑,研究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用户使用意愿与行为 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平台运营商不断优化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方法/过程】基于UTAUT模型,综合考虑信任程 度、感知风险、产品或服务权威性等,构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掌上高 铁”为例,设计了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测量量表,通过发放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利用软件 R4.1.0对结构方程模型 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论显示:付出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信任程度、产品或服务权威性对使用 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使用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绩效期望和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创新/局限】本文新增了“产品或服务权威性”变量,构建了铁路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即“掌上高铁”软件用户使用行 为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9.
国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梅  邹统钎  金川 《资源科学》2013,35(12):2334-2343
本文通过对112篇较具代表性的国内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国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同时为我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国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的研究总体呈现跨学科、多视角,技术运用、案例多的趋势。除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管理等传统研究领域外,还拓展了遗产地旅游资源管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对遗产的影响、遗产管理全球准则本地化困境等新兴研究领域。近年来,学者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等遗产管理全球准则的合理性及适用性提出了许多质疑,世界遗产提名对旅游业的效果影响也引发学者们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技术接受模型中明确提到影响用户感知的外部变量包括信息系统设计的特征,数字经济下旅游商务网站信息生态链运行规则与规律(即机制)发生着变化,分析新的运行机制对用户信息服务感知的影响,可以揭示数字经济下旅游商务网站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与原理,为旅游生态性服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结合已有研究,分析了数字经济下旅游商务网站信息生态链的结构,从而得到其运行机制内容,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运行机制与用户感知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生态链中的个性化推荐机制和服务优化机制直接提高了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引导消费机制直接提高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旅游商务网站应该完善自身的双向沟通机制,消费激励机制并提高对用户反馈信息利用的颗粒度。【创新/局限】从信息生态链的全局出发,将目光聚焦在用户感知上,为信息生态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但研究要素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