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馨  康海霞 《今日科苑》2022,(11):79-92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的态势下,科研人员作为一国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是国家占据科技产业制高点的关键。然而,少有研究从历史周期角度,以量化的方式对全球科研人员流动格局演变进行研究。本文利用1920-2020年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期刊文献数据构建作者发文地址序列,借助这一序列量化探究全球百年间科研人员流动格局,并进一步从流动类型、流动科研人员所属学科分布等角度针对中国科研人员流动特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参与流动的学科分布愈发多元化,参与全球科研人员流动的国家和人才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全球化的趋势在百年尺度下非常明显;(2)美国、英国、德国等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始终是过去一百年间科研人员主要流动国,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进入主要科技流动国家序列,但美国始终是二战以来全球科技流动的中心;(3)中国科研人员流动自改革开放以来规模增速极快,并在21世纪以来成为全球科研人员流动的主要参与国之一。文章对全球科研人员整体流动格局的刻画也从侧面揭示了科技人才流动与国家科技实力和开放程度之间的强关联性,能更好帮助理解科研人员跨国流动规律,助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间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流动规律与演化特征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重点,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化分析是应对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中亟待研究的新领域。基于Scopus数据库(1),对科研人员发文数据中的作者信息进行挖掘处理以识别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一百年(1920—2020年)内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趋势、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差异化研究。研究发现:(1)从流动强度上看,近百年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形成了四个持续时间呈递减趋势的流动周期(即1945年以前、1946—1976年、1977—1998年、1999年至今);(2)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流动规模与流动类型与学术年龄有关,随着学术年龄增大流动类型逐渐以回流型为主,且前沿学科领域之间流动特征差异较小;(3)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类型均以回流型为主,流动模式均逐渐从发达国家间的闭环式流动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开放式流动;(4)我国人才流动规模在近二十年内飞速扩大,在流动总量及高层次人才流动规模上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家。  相似文献   

3.
大科学时代,科研人员跨国流动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为测度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跨国流动的特点和规律,选取中国高被引学者为研究样本,构建其个人履历信息数据库和科研产出数据库,通过科研履历分析、科学计量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分析,发现三分之二的学者有在科技发达国家求学、研修或工作的经历,本科中国—海外博士是其主要流动路径,学者跨国流动方式、流动国家、流动阶段对其建立国际科学合作关系和提升科研生产力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获评高被引学者对科研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内生促进作用和外部光环效应。那么获评是否能够提升学者的生产力及影响力?如果可以,该积极影响是否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获奖研究人员?该论文利用科睿唯安数学学科高被引科学家的产出数据,从整体和个体层面考察了获评高被引学者与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的关系。根据高被引学者整体平均产出与个人产出时间序列曲线,论文分析了我国高被引学者的四种职业发展路径。研究发现获评高被引学者对科研人员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数学学科研究人员获得高被引学者称号之后,论文的产出量不升反降,但论文影响力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用创新知识产出和创新经济产出分别衡量区域创新绩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资源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金融集聚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创新资源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能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正向调节创新资源流动与本地区创新知识产出的关系,但对创新资源流动与邻近地区创新知识产出的关系具有消极作用;当用创新经济产出衡量创新绩效时,金融集聚对创新资源流动与本地区创新经济产出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对创新资源流动与邻近地区创新经济产出的关系表现出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获得项目资助是科学人才学术生涯中的重要经历,对人才的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以2010年973计划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逆向追踪这些科研人员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探讨项目资助与科学人才阶段性成长之间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科学基金资助与科研人员阶段性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国科学人才成长呈现约5年为一个阶段的学术生涯跃迁模式;项目资助类型结构在科学人才的不同成长阶段及不同学科领域中具有差异性,对科学人才的成长也发挥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寅秋  罗晖  杨光 《科研管理》2022,43(3):79-88
   本文基于“科学家在线”平台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按照年份分别构建2010—2017年间全国34个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的复杂性网络整体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1)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呈现整体较为明显的“无标度”特性,即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科技发达地区不仅流入科研人员的规模较大,流出科研人员的规模也不小,但是全国大部分省份流动科研人员规模较为有限;(2)除了小部分省份之外其余省份的人员流入流出相对较为均衡,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省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国或本区域科研人员流动的中心节点;(3)从发展态势来看,8年间全国省级科技人员流动态势相对平稳,但是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规模差距越来越明显,经济科技发达省份与其他省份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相比差距越来越大;(4)最为突出的变化是流动人员规模显著增加,人员流动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8.
裴瑞敏  程豪 《今日科苑》2022,(11):55-67
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是国家重要的科技战略资源和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流动角度,构建人才流动对科研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偏最小二乘算法估计模型参数。研究发现:(1)流动贯穿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可以从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维度对个体科研绩效产生影响,但在不同阶段,流动所积累的资本类型有所不同。在教育阶段,流动更多地以不断提升人力资本为主,在工作阶段,流动除了寻求自身人力资本提升外,更重要的是构建科研合作网络,通过增进社会资本提升科研的产出和影响力。(2)产学跨界流动使得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优化配置,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和科研影响力具有促进作用,产学跨界流动虽然能提升人力资本、构建合作网络,但由于不同部门的价值体系不同,进入新环境的适应成本更高,因此对绩效的影响比非跨界流动略低。本研究结论对于合理促进新兴领域科研人员良性有序流动,在产学融合的背景下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以及注重新兴领域人才产学协同培养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周建中  闫昊  孙粒 《科研管理》2019,40(10):126-141
本文对我国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成长轨迹与影响因素开展定量研究,以科研人员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为基点,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科研人员职业生涯中的若干重要节点和事件,包括职称晋升、第一次重要学术产出、第一次获得荣誉奖励以及第一次担任行政或学术职务等关键事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个人家庭因素(性别、孩子状况和配偶文化)、教育背景因素(毕业院校、导师身份和博士后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工作单位、流动状况和学科领域)等对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的影响状况。结果发现,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的“累积效应”依然明显,如毕业院校、博士后经历等教育背景都会对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成长产生正向影响;师承效应在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流动经历增加了科研人员进入到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事件比例等。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最后提出如何更好的促进科研人员成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于职业发展的考虑是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的最主要动机之一,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国流动对于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的成效。文中通过对具有跨国流动经历的科研人员的态度认知的调查,分析了跨国流动的积极影响,以及促进更高效、优质的跨国流动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英跨国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聚焦科学研究领域,从SCI论文产出的角度出发,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统计分析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地理分布和跨国流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这些科学精英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全球科学精英正以不同形式向美国集聚或流动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基本上是短期流入。最后基于有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2种引进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提出从加强海外精英的供需对接、完善集聚海外精英的机制建设以及营造海外精英创新的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促使全球科学精英向我国集聚和流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个体网络视角,选取2009-2016年企业联盟创新网络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负二项回归方法,探究网络闭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和知识多样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关系;知识流动对企业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多样性会弱化企业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帅 《今日科苑》2021,(9):31-38
海归科学家是特殊职业类型的移民群体,深刻把握科学家跨国流动、适应融合和发展规律是吸引、留住、用好海归人才的重要保障。当前大部分海归人才流动研究聚焦于流动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对海归人才能动性和流动周期性研究不足。场域视角下,人才流动研究要基于跨国回流、适应融入、职业发展、再次流动等全周期过程,从微观和过程视角去探讨人才在流动中的行动策略、利益冲突和权力博弈等过程,并注重海归人才的类型多样性、环境建构能力和资本运作差异化等内容,理解不同海归科学家在流动和适应发展中的差异性,以更好把握海归科学家跨国流动的复杂性和内在机理,为科技人才政策研究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转移理论,剖析逆向技术流动的过程,构建逆向技术流动过程四纬度因素与二阶段绩效的理论研究模型,并以中国跨国研发中心为样本,使用PLS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按四维度因素对二阶段绩效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初阶段依次受流动渠道、流动情境、动力和技术的影响,终阶段依次受流动渠道、技术、动力的影响,流动情境对终阶段的负向影响不显著。在实践中,跨国公司应对二阶段给予不同的资源关注和配置。  相似文献   

15.
绩效评估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奇  朱春奎  朱湘 《科研管理》2009,30(3):111-116
摘要:本文基于对浙江省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测度了目前科研人员对于绩效评估公平感的总体感受,以及绩效评估中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两个因子的影响作用,以揭示科研机构和高校绩效评估的公平情况。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个体特征的科研人员在绩效评估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探究了科研人员绩效评估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6.
张瑞  董庆兴 《情报科学》2020,38(6):67-75
【目的/意义】知识流动模式能够动态反映知识形态在知识流动中发生的变化,体现学科系统中不同知识体 系的发展规律,因此从科学文献角度出发研究知识流动模式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学领域 为例,设计一种组合方法,首先采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隐狄里克雷分布)主题模型进行领域内文献的主 题聚类,然后提取引用和被引用数据构成主题知识流入、流出特征,并作为HMM(Hidden Markov Model,隐马尔可 夫模型)训练模型的观测值序列,识别不同的隐藏状态,进一步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评估,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将 隐藏状态序列与知识流动模式一一对应,揭示图书情报学领域存在不同知识流动模式的差异性。【结果/结论】实验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知识流动模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领域内部主题研究的演变历程,为理解和认识科 学发展趋势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奇  陈劲  李小红 《科研管理》2009,30(2):111-118
本文以浙江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估公平感与组织承诺的关系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个体特征的科研人员在绩效评估公平感和组织承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浙江省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估公平感与情感承诺的相关性较大,与持续承诺和行为承诺的相关性较小;某些个体特征在绩效评估公平感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上具有缓冲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翁清雄  胡蓓 《科研管理》2009,30(1):182-192
摘要:本文分析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采用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和检验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的结构模型。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员工的流动存在成长效应,流动将促进员工成长性提高具有统计意义;(2)“员工流动成长效应”是个并列的七因子结构,这七个因子包括人岗匹配、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自我认知、工作业绩和报酬水平;(3)本研究编制的“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9.
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国际流动是一个世界现象。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间的人才资源流动更趋频繁。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各国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在国际范围内争夺人才。然而,人才资源在国际间不论如何流动,各国都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效益,不然即使有了人才也会流走。文章力图引入人才资源效用指数的概念来分析各国间人才资源流动的情况,揭示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苏屹  林周周  欧忠辉 《科研管理》2020,41(7):100-109
在将区域创新活动划分两个阶段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知识流动相应地划分为知识创新流动和知识应用流动,利用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两阶段产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性,且第二阶段的空间相关性更强;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均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在不同空间因素作用下,知识创新流动对第一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应用流动对第二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创新流动对RD资本存量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对RD人员全时当量存在负向调节效应;知识应用流动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