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地革命时期,处于白色恐怖中的苏区都大兴“肃反”,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诬杀了大批忠诚党和革命的党政干部和红军将士,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惨痛的损失.文章通过湘鄂西苏区四次大“肃反”这一典型的个案,分析和论述苏区大兴“肃反”共同的历史根源,以期对当今的党建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苏区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模仿了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机构设置 ,其组织原则和职权划分也基本一致 ,实行局长单一集权制和单线垂直领导原则 ,缺乏监督和制约 ,成为三十年代苏区肃反扩大化的体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模式,给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留下了一些沉痛的教训,如效仿苏联设立国家政治保卫局,导致苏区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照搬苏联的政党制度,造成苏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严重后果;照搬苏联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可能加剧民族分裂活动;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的阶级关系模式,使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富农在很长时期被当作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戴季英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一生历经国民革命、苏区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属于资历深的开国功臣,但建国后即淡出政治舞台,命运极为多舛。综合考量,与其革命阶段的疯狂肃反及建国初的邀功要官有直接关联。在这过程中,也说了不少突出个人、反对领导之语,最终招致开除党籍、公职,并被"永不启用"。  相似文献   

5.
1935年陕北发生了肃反,红二十六军的主要领导及与之相关人员被捕,有些人惨遭杀害,致使陕北革命根据地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当时党中央来到陕北对此事的处理结果是只对肃反领导人戴季英、聂洪均做严肃警告,肃反处理在事实上是不彻底的。这个隐性的不易被察觉的现象主要与肃反本身复杂、牵涉范围广;中央红军立足未稳,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劣;肃反抓捕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认为知识分子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尽力贬低他们在创建社会民主党中的伟大贡献,在“肃反”中伤害了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他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对国际共运和苏联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1931年,邓小平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一上任,就立即着手制止肃反扩大化。同时,还迅速纠正了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当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土地政策已经在苏区传达,但邓小平强调不能侵犯中农利益,也不要过分打击富农。1932年,邓小平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后,与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继续抵制“左”倾错误路线,为当时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的中央所不容。2月23日,《斗争》第三期公开点名批判邓小平和会昌中心县委犯了“纯粹防御路线”的错误。1933年春,邓小平调到位于宁都县七…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内部反“改组派”本身是一起冤案。该冤案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党中央在国内阶级关系问题上认识错误:二、共产国际指导错误:三、“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发展:四、肃反中主观主义思想方法盛行。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苏区初创时期党风建设曾面临严峻考验,影响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此,鄂豫皖苏区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之风,倡导艰苦奋斗之风。这些措施提升了鄂豫皖苏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巩固了党组织在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地位,造就培养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新时代党风建设要将持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作为“重要一法”,将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核心一环”,将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作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图哈切夫斯基事件”放在苏联“肃反”运动的大背景下作进一步深入仔细的探讨,并从内外两方面去寻察、证实这一重大“冤案”的真正原因,从而确定其性质,即它是苏联“肃反”运动中一个必然而又重大的环节,并由斯大林所主持策划。本文系作者“重新研究苏联前期政治与经济”这一课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在内部开展了肃反运动,肃反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后果,既反映了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又体现党在领导人民探索民主革命道路中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改组派运动正是这一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分析和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了解当时党的工作状态和理论思想状态,也可以了解党的成长历程,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党开创革命历史的艰苦过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指示率先建立了省地方性银行——北海银行。北海银行对山东根据地的金融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从货币斗争开始,结合信贷工作,对山东根据地进行了全方位的金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当时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依据。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北海银行,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代解放区的讽刺文学运动,由盛及衰前后不到三年时间。兴起的原因是延安不足的现实存在、文艺园地的大量开辟、知识分子对圣地的完美想像、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广大读者的需要。然而民族与根据地危机的重压、政治家的干预、文人内部的分歧,三者的合力最终导致了这一运动的衰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地理位置差,生活条件差,人口众多,素质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把改革重心从城市移向农村,确立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制度,努力建设好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5.
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形象是一群"时代"与"女身"的合体.它体现了新的身体观感和身体的认知模式,并被结合进关于现代性和时代精神的宏大叙述,从而初步实现了对于新女性"历史意义"的想象和对于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革命遗址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而延安就是这种独特资源的拥有者。事实上,丰富的革命遗址正是延安众多资源中最具特色和最有吸引力的资源。只有从遗址保护、历史内涵和精神体现三个维度着手才能开发利用好延安的革命遗址资源,也才能满足现代人观看革命遗址、学习革命历史和感受革命精神的愿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承载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吁求,但在文学话语中革命意识形态与情爱和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却是复杂的。1920-1930年代,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是矛盾共存的,既相互对立又有共振。而1940-1950年代,则是革命意识形态对情爱力比多的整理时期;到了1960-1970年代,革命意识形态终于实现了对情爱力比多的彻底驱逐。这说明在本质上,革命意识形态对作为个性主体的情爱力比多是排斥的。当个性载体——情爱力比多被驱逐的时候,知识分子也就同时从革命文本隐身了。  相似文献   

18.
目前莆田市革命文物保护面临以下困境:从革命文物保护的主体看,革命文物资源社区参与度不够;从革命文物保护的客体看,革命文物资源不强;从革命文物保护途径看,革命文物融合利用不够充分等。针对当前困境,建议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目标为导向,多措并举,优化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左翼电影通过塑造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对知识分子进行革命询唤。知识分子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为革命询唤提供了社会合法性。知识分子是革命带头人,为革命询唤提供了革命路径。工农被赋予革命主体地位后,为知识分子革命询唤提供了更进步的革命偶像。左翼电影对知识分子的革命询唤,既规训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身份,同时有效传播了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20.
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形象塑造受到革命英雄话语和传统英雄话语的双重规约。前者起主导作用,规约作家深入开掘成熟英雄的革命性、人民性、党性等性格特质。虽然后者处于从属地位,但在莽汉英雄的塑造上却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革命英雄话语最终取代传统英雄话语,使莽汉英雄转化成革命英雄。革命英雄话语的强势地位也造成英雄形象审美意蕴的某些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