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读了这段话,笔者不禁思考自己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过这座“桥”呢?蓦然回首,思绪已飞向那一个个令人欣喜、激动的瞬间……  相似文献   

3.
读,妙不可言     
刘艳秋 《阅读与鉴赏》2010,(7):39-39,19
新课标倡导: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 ,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  相似文献   

6.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凸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一、突破多元解读的瓶颈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首先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而学生走进文本是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  相似文献   

8.
蔡小玉 《教书育人》2011,(19):45-46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立着作者,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缘语悟意,越过教材文字这道桥梁走进美的世界呢?体验与美感的生成美学研究告诉我们,审美离不开体验,尤其是美感离不开体验,审美中我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站在桥的这边,如果对对岸充满好奇与期待,那么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登上阅读这座桥梁,去了解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0.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11.
荐书     
读书时刻,读的是作者的智慧。读古人的书,读的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读现代人的书,读的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读的是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读“举世浑浊而唯我独清”,读出些许苍凉与不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品出作者博大的爱国情操;读“大江东去浪淘尽”,生出一股豪情壮志。读孔子、韩愈、辛弃疾,与先哲们进行交谈;读鲁迅、巴金、曹禺,  相似文献   

12.
不知你是否发现,尽管世象纷繁复杂。人心躁动不安,然近年来,读书又重新成为一种时尚:读小说,更读散文;读轻松随意的美文,更读喻人悟世的随笔。该读怎样的书,没有一个特定的准则,然而读好书,读那些能让心随着书中的文字一起跳动的书,绝对是一种获益匪浅的享受。手边的这套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边草”丛书,以其与众不同的特色——“每一本书集中一个领域和主题,决无思有旁鹜,斜枝横倚;不求五光十色,但求心系一处”(引自总序)——让我掩卷而有所思,有所悟。书中,有“朝花夕拾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的华彩乐章”,有“探本溯源追踪世界流行歌坛的波动轨迹”,有“怀珠韫玉涉猎外国文学家的爱恨大潮”,有“取心析骨解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的荣枯得失”,更有“心游万仞纵横中国现代文人的文脉心曲”。将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边草”丛书介绍给年轻的读者,让读者穿越各个领域,去领会与体验作者的所思所悟所感,去理解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内心世界真诚的思考、疑问、发现和收获,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从开始识字算起,同学们已经读过语文、数学和一些课外书,成为一个小小的“读书人”了。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读书?阅读是怎么回事?小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哪些书必须精读、哪些书可以略读、哪些书只需快读?怎样才能读快、理解快、记忆快?怎样运用电脑阅读……你也许会问:读书咋有这么多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阅读本来就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跨越时空的讨论、对话,阅读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本期起,我们开设“新概念阅读”这个栏目,就是为了帮助你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愿你喜欢这个栏目,和…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可见,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地重要。那么读了一页书,读了一本书,你能从中得到多少“营养的乳汁”,即能获取多少有效信息呢?这就要看读者的阅读能力了。  相似文献   

15.
在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东诺夫写的《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序言》里,作者介绍了基本内容后,特意推荐读者马上去渎第一百九十三页的内容。紧接着作者又别出心裁地写道:“现在不可读第二百三十页上的故事!”为什么不能去读呢?作者没有说明,仅仅下了这个禁令.  相似文献   

16.
徐以萌 《山东教育》2005,(11):28-28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作品之意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仅能与作者会面;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才能与作者交心。与作者交心,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其所内隐的、可意会而没有言传之内涵,这就必需“悟”。阅读过程既是学生把作者作品之意化为自己内心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彭学武 《上海教育》2008,(17):63-63
读林清玄的《玄想》一书,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散步的路上,总能碰到许多青少年在溜直排滑轮,还有一些教练在免费指导。他很喜欢站着一边,看教练教导初学滑轮的人。 教练的开场白经常是:“溜滑轮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跌倒,如果我们懂得跌倒而不受伤,就不会害怕跌倒,学会溜滑轮就很快了。溜滑轮和骑自行车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是不可能学会的。”  相似文献   

18.
人间鲁迅     
人间鲁迅蒋子龙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第一次读一本赵朴初写的关于佛教的书,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书里其他的内容全记不得了,却清清楚楚地记住了这一句。人一生要读许多书,每一本书能让人记住一两句话就算不错了,恐怕有些书连一句让人记住的话都...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中说:“文学巨匠当初运用想象写出了一本书,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想象去体会他的书才是。”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新鲜而独特的世界。倘若不能借助文学想象“走进”那个世界,讲感受、讲体会,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20.
论徐志摩散文创作的美学灵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散文创作中,徐志摩以其“跑野马”的行文,“浓得化不开”的色彩,开创了独具个性的“自由体”①,成为“五四”散文大家之一.读志摩散文,你会得出两个突出印象:一是从那口气、情感、章法的自然协调中感到他鲜明活脱的个性,“只要是他写的,摆在你面前一读,绝不会指不出它的作者”②;另一个是他那感染人的魔力,“无论谁,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使得读者开不得口,只有点头,只有微笑,只有倾服的份!”③要搞清这其中的原因,从而把握志摩散文创作现象和艺术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认识志摩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