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日前,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组织外国驻华记者赴东北三省,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情况、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进行专题采访。来自路透社、美联社、日本共同社、韩国广播公司等18家外国驻华新闻机构的28名记者参加了采访。外国驻华记者赴东北三省采访  相似文献   

2.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女记者,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挚友,是支持、同情中国革命的众多外国驻华记者之一.她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在中国革命处于极其艰苦的年代来到中国,她以强烈的正义感和真诚的同情心,来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3.
敦枫  赵婷 《东南传播》2010,(10):83-86
抗战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由于新闻事业落后,当时的中国了解世界和国际上了解中国,都必须经过外国通讯社的驻华机构,甚至于中国报刊和外国报刊的观念,都受这些外国通讯社驻华分社的左右,他们垄断了中国的国际信息报道。因此,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宣传不仅仅是消息传播,更是对外国家形象塑造,由此看来,重庆国民政府对外国记者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驻华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实类书籍多次引起关注,中国记者的纪实类书籍数量不少,但就影响力来看,局内人的作品远不及局外人.究其原因,兼有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外国新闻机构发稿机制给记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外国记者成长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其进行中外比较,以立体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外国记者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利于其以陌生人的好奇心在文本中呈现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细节.此外,中国读者急切渴望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也是外国记者的纪实作品更能引起关注和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共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鼓舞下,被称为红色中国的陕甘宁边区中心延安,再一次成为外国记者瞩目的焦点,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前线英勇杀敌所取得的战绩,也是外国记者争相报道的新闻.无论从记者的活动还是报道作品来看,以延安为象征的红色根据地的崛起,在当时已构成国际新闻界对中国抗战报道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6.
9月20日,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公开证实其驻华记者Oscar Garschagen(中文名“盖诚澈”)炮制假新闻,当事人已经辞去职务.此前,这位驻华记者的新闻助理张超群在网络上公开揭露其在新闻报道中指鹿为马,严重违反诚实信用的职业道德,玷污中国形象的行为.调查表明,这名驻华记者有关中国老人自杀的报道来自其他媒体的报道,有关中国南海的报道采访了“不存在的人物”,有关中国高尔夫球场的报道则是杜撰了一个权威专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赵敏恒在民国时期是国际新闻舞台上的明星,驰骋世界新闻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采访史上,他拥有诸多第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东北秘密调查报告和1936年西安事变的记者"①而据<中国新闻学之最>介绍:他"是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单位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早在2003年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就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外国媒体和记者的工作”。本文在针对部分驻华外国记者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在中国采访时的直观感受展开梳理,重点围绕政府、学者和国内媒体等三个层面如何做好外宣工作提出建议。文中所引述的驻华外国记者言论,均来自本文第二作者张志安在北京进行的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9.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史沫特莱在中、美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历程及其作品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10.
从访谈结果总体上看,驻华外国记者的看法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在中国的工作环境日益改善.比如:采访比以前更容易,采访时遇到的干扰比以前少等.这种积极评价主要来自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的外媒记者;第二,外国记者普遍认可中国外交部做出的贡献;第三,采访政府高官仍然是挑战;第四,与在北京不同,外国记者在中国其他地方采访有时会遇到某些地方官员干扰;第五,西方记者与亚洲记者观点不同.一些来自亚洲国家的记者认为西方媒体确实对中国有偏见,而西方媒体记者普遍否定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及国台办、港澳办制定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规定》、《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港澳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自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施行。2月1日南方周末报道“三规定最关键处。都是其在第6条所做的‘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上述几类记者在采访时不需向各自的主管部门申请:二是可以按规定离开驻地自由跨省采访”。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说新规定“适用于中国各个省份”。报道透露“中国1980年就批准外国媒体在华开设常驻机构,外国记者不能自由采访,这成为外界批评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12.
外国记者看到的近代中国图景张功臣民国后,北洋军阀的混战使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动乱局面,而群雄割据、政权的不断更迭,也给西方列强在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渗透与入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机。西方各国的驻华新闻事业就是在这一时期里得以初建并迅速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追寻赤色的潮──外国记者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报道张功臣一追溯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道,要从共产国际及其大本营苏俄同中国革命的关系谈起。因为在20年代初的各国传媒中,最早把注意力投向中国共产党人的,还是当时正在密切地关注着东方并急迫地寻求同路人的...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03年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就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外国媒体和记者的工作"。①本文在针对部分驻华外国记者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在中国采访时的直观感受展开梳理,重点围绕政府、学者和国内媒体等三个层面如何做好外宣  相似文献   

15.
1936年是近代中国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作为时空与诸多影响中国革命进程重大事件的一个交汇口,它也标志着国外传媒对华报道已进入较为成熟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把这一年活跃在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外国自由记者的报道活动作一定格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处于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紧急关头的现实中国,以及这些西方记者报道活动的深远影响.在1936年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欧洲日益动荡不安的局势已成为报纸集中谈论的一个主题.继佛朗哥军政府在西班牙内战中崛起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在北非建立了第一座法西斯主义侵略政策的桥头堡.紧接着,纳粹德国占领了莱茵中立区,至年末,日本又与德国缔结了反共产国际互助协定,形成德、意、日轴心.这一切,把全世界推向了战争的边缘.可以想见,此时外国传媒的主要力量都转向了战争一触即发的欧洲,而日本在中国推行的进一步控制华北的战略,由于何梅协定带来的暂时和平,已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只有少数观察家看出了中日  相似文献   

16.
《档案与史学》2011,(7):F0004-F0004
上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如火如荼的革命吸引了一批外国记者。这支深入中国腹地的记者队伍,从西方人的视角观察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革命领袖的风采作了比较客观真实的报道,及时详尽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主张。他们的通讯报道不仅在当  相似文献   

17.
1937年,随着抗战开始,外国记者的对华报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作为中国革命的又一高潮,此时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各国新闻工作者,其中既有长期从事中国报道的“中国通”,为战争所吸引的流动记者和业余记者,也有临时为各种报纸和通讯社服务的传教士和其他冒险家,还有一批学者、政治和军事活动家电加入了这支报道大军的行列,这使得此间在华记者的人数达到了近代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他们各不相同的经历及其报道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宝贵见证。  相似文献   

18.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19.
在外国记者眼中,中国是一个谜.7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年轻记者,出于对红色中国的强烈好奇,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探寻."红色中国"的真相.斯诺说,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  相似文献   

20.
国外驻华记者的报道,被权威部门总结为四个特点:“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发展中问题固定化,国际问题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