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杜甫《春望》的中外诸家译文的分析比较,对原诗中颔联所运用的移情手法的翻译处理加以评说,从而得出结论:在翻译这种情景相融、运用移情手法的古典诗词时。译者也必须具有诗人的知性和境界。  相似文献   

2.
刘静 《英语广场》2024,(11):11-14
中医英译对我国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中医典籍极具特色的传统医理和文化内涵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情属于一种审美心理过程,移情的两个层面与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过程不谋而合。在关联认知视阈下的动态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合理运用移情能充分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寻求最佳关联性,在准确传达原文用意的同时考虑译文的接受度和审美取向,给读者带来同样的情感认同。本文从关联认知角度探讨《伤寒论》译本中的审美情感,并提出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移情适度的中医英译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美学视觉出发,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将诗歌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意象和移情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必要性。指出在翻译同一作品中,意象和移情论对不同译者会产生不同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婧 《文教资料》2013,(8):30-32
本文通过自建《雾都孤儿》中文译本语料库,运用语料库研究手段,描写不同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具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写各译本的各自特点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之处,分别从词汇、句法、篇章连贯方面分析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独到之处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移情(empathy)"是德国美学家费舍尔提出的美学心理机制。移情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广告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原文,受众对目标语的审美。译者的情感投入和对作者和原广告的移情是高质量译文的保障。此外,受众依靠译文来获取信息和理解,因而受众对译文的移情对广告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充分利用移情效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目的,在译文中"再现"原广告的意境美,音韵美,创新美,形式美。人文关怀,使译文符合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译者要利用文化移情和互文手法实现原广告审美价值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高轩 《文教资料》2021,(4):55-57
本文通过对比《吾国与吾民》黄嘉德译本与笔者自译,以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作为指导,提出在翻译实践中应注意使用多种翻译手法结合,提升文学功底和增加对作品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研究等方法提升译者翻译水平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由青年翻译家李继宏翻译的《追风筝的人》深受国内读者的好评,本文将通过比较台湾地区译者李静宜女士的译本和李继宏的译本,来分析后者译文得以受欢迎的原因;并提出是否翻译应大量使用归化手法以迎合读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浮生六记》虽非园林专著,却对山水园林有着独到的评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其英译应更注重美学功能而非交际功能。通过三个译本对山水园林英译的比较,分析了不同译者审美再现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观照的译者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风格美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把握原语文本的风格信息,并恰当地将其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译本风格应与原作风格保持一致。从翻译风格审美的视角比较了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2个中译本,旨在说明译者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时,应准确地认识和再现原文风格。通过比较得出,张万里的译本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优于成时的译本,而在修辞和句式运用上2个译本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安徒生童话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徒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童话家,他的童话已成为众多翻译家所钟爱的翻译对象,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的译本,译本之间的差别之大是由于不同译者对原作进行改写的结果。运用勒菲弗尔的系统论,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翻译家对安徒生童话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探讨了意识形态与诗学对译者和译作的操纵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译者对读者的关照,是近期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福尔斯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其中文译本的种类也较多。从译者对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意识、认知水平的关照出发,文章对比分析了阿良译本和陈安全译本的异同:阿良运用直译法和删译法,以适应当时读者的阅读水平;陈安全运用意译法和全译法,以便使新世纪的读者能够了解作品全貌。  相似文献   

15.
冯智娇 《海外英语》2012,(1):136-137,139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西厢记》的许渊冲译本和West&Idema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以由同时期英语原创戏曲所构成的对比语料库为参考,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West&Idema译本以散文体翻译为主,译本归化程度高,而许译本更加注重戏曲的音乐性,译本异化程度高。这个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客观和直接地了解译者风格,而且对解读该译者其他译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两位译者移情的原因,并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位译者对“红诗”翻译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翻译策略下,译文的风格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对待原著语言的变异现象时,《尤利西斯》两个中文译本手法截然不同:金隄译本以变异对变异,从而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语言特色。而萧乾、文洁若译本则努力使原著的语言变异常规化,使之阅读难度降低,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本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手段,一味的"归化"带来的通顺掩盖的是译者的"暴力"。期待译者能够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