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梅戏小戏因其社会生活气息浓厚被称为"黄梅戏生活小戏",民间歌舞则是其生成的根基和土壤;黄梅戏生活小戏从角色分工、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三方面对民间歌舞进行了借鉴和化用,有力地推动着其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湖剧是界于湖州小戏与湖州说唱滩簧(湖滩)之间的一种表演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早期湖剧是从湖州说唱滩簧曲艺中的湖州琴书发展而来的,而湖州琴书的另一说唱曲艺—湖州三跳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早期的湖滩艺人往往小戏、琴书、三跳皆擅长。艺人们合起来则表演滩簧小戏,分散则说唱三跳、琴书。因此,论湖剧的渊源,自然也就要从湖州三跳及湖州琴书的发展而论。  相似文献   

3.
眉户戏又称“迷胡”、“曲子”,形成于清朝乾嘉盛世,由山西、陕西黄河两岸的民歌小调孕育而成,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方小戏,它的特点是曲调悠扬动听,简便易学,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经过对地方大戏、民歌、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的吸收借鉴,眉户戏至今仍然有广阔的舞台。历史上,眉户戏一直名不见经传,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这给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它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方才全面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其源流发展、艺术特色、剧本三个角度,尤其着力于对眉户音乐的搜集整理,但与该剧种自身发展的丰富性相比,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大调曲子,是河南省四大曲艺之一,其以诗歌、历史故事为基础,礼法、仁义为宗旨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从南阳大调曲子的起源出发,探究其发展历程,解读大调曲子的形成,挖掘其日渐衰落的原因,并结合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大调曲子传承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赣南东河戏作为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和紧迫的议题。传统东河戏在曲艺资源、组织建设、文化空间、外部环境等方面均有困境,进而文化生态变迁、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政策不足均构成当下东河戏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从"保护性传承"转向以"发展性传承"为主线的公共文化服务逻辑是实现民间传统曲艺复兴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践行赣南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之道,是实现东河戏及民间传统曲艺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又习惯称为"小曲子"、"笑摊"、"地摊子"、等,在长期的表演发展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在华亭当地有一定的演出班社及人员,形成了固定的师承关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对华亭曲子戏的现状调查以及生存、保护方面的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7.
河南大调曲子是一种现存于豫西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且在当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依然活跃于百姓中间,深受人们喜爱。这种曲艺形式题材众多、曲牌丰富、曲式结构复杂多变,有着独特的行腔特点和表演形式。结合笔者对大调曲子的学习、实践与调研,就其艺术特点做一分析阐释,以展现这一古老曲艺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它、关心它,促进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丫丫戏与靖安湖调与南昌采茶戏周边采茶戏的音乐对比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音乐文化异同点,进一步说明丫丫戏音乐的个性特征,得出了丫丫戏虽然保留了曲艺以及戏曲的一些音乐的行当,但其并非是从曲艺发展过来的,而是一种独立的剧种,是戏曲而非曲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左权小花戏是一载歌载舞的地方小戏,其发源于孔家庄的说法缺乏一定的依据,从实地考察来看,左权小花戏的发源地应是以孔家庄为中心的左权县西北乡一带。但孔家庄在左权小花戏发展史上确有相当的重要性,一大批优秀艺人的出现为左权小花戏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梅开一度"是黄梅戏的首度辉煌,通过对"梅开一度"原因的探析可以为探讨当前黄梅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梅开一度"期间,黄梅戏在短短数年内从地方小戏,一跃而成全国地方戏五大剧种之一,政府的大力扶持、艺人的通力合作以及艺术自身的特质是促进黄梅戏首度辉煌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当前黄梅戏的发展也应从政府扶持、艺术家努力和戏种自身美学属性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12.
秦州小曲是长久以来流传在天水农村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地域色彩浓厚。秦州小曲现今流传的剧目有七八十种,其剧目来源主要有:秦腔及其他地方戏剧目;元杂剧、南戏和明清传奇;史料记载及演义小说;民间生活。秦州小曲剧目的思想内涵多样,尤其重在颂扬乡村爱情和宣扬教育主题。秦州小曲的剧目文本具有说唱结合及短小简单的特点。对秦州小曲的剧目研究,有利于对其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襄阳花鼓戏”的唱腔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戏有桃腔、汉腔、四平三支主腔,另外还有一百多个本地民歌、小调组成的彩腔,还有一部分是从湖北越调、梆子等吸收演变而来的杂腔等。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15.
林颖  梁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18-119,132
豫西眉户作为地方戏曲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和戏曲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分量,其旋律委婉缠绵娓娓动听,节奏变化错落有致,经过历史积淀,逐步发展成了具有快慢相间板腔体唱腔结构和动静结合、文武场伴奏特色的优秀地方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中国热”日渐升温,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在不断加快文化国际传播的步伐,但与发达国家的“认知逆差”依然明显,“走出去”的道路也并不平坦,有诉求,也有障碍,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7.
宛梆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结合当地的山梆等剧种和民风民俗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稀有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稀有剧种面临生存危机,内乡宛梆剧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世界旅游发展趋势中,地域文化旅游已渐成热点。独具地方民俗风情魅力的地方戏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根据婺剧文化的特点及优势,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做法,提出了开发、利用婺剧文化旅游资源的三点设想.即建造婺剧博物馆;定时定点演出精品婺剧节目;开发婺剧文化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9.
婺剧传统剧中的"聊斋戏"虽然数量很少,且与《聊斋志异》中的原著相比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艺术特色鲜明,令古典小说与地方戏曲的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婺剧"聊斋戏"作品可以给当下的婺剧传承与繁荣,尤其是古装新剧创作以有益启示,如从古典小说中选择合适的原著进行创编,改编要突出婺剧的地方戏曲特色,主题内蕴要符合当代观众的接受需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