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末到民国年间,滩簧各剧种从农村到城市,在江南文化的观照和海派文化的浸染下,迅速实现自身从曲艺到戏曲、从小戏到大戏的蜕变,成长为样式完备的戏曲,本文称之为“滩簧现象”。本文从滩簧的源起与发展、江南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海派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滩簧现象”进行文化解析,指出面向市场、开放包容、敢于创新、与时俱进正是出现“滩簧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田儿 《文教资料》2010,(14):91-94
湖剧有着百年的历史,是浙江湖州人民的骄傲。其曾经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体现出湖州地方浓厚的乡土风情。了解它的渊源与流布,以及至今为止湖剧在每一个历史期的发展状况,包括湖剧的音乐、唱腔、剧目、演员表演等,能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这种传统地方剧种的特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到其他文艺样式的冲击,湖剧演出落入了低谷,如今已经濒临消亡。我们应该及时分析湖剧没落的原因.提出对湖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挽救湖剧这种湖州宝贵的本土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3.
泽州秧歌是流布于今山西晋城市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是由民间秧歌舞及说唱曲艺发展演变而来。它之所以能形成,井在泽州繁荣、兴旺,是与当地较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蕴,崇文尚礼、喜看优乐及重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的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艺人们在秧歌舞的基础上,揉合当地曲艺的优点,接受上党梆子的影响,在道光年间把它搬上舞台,使它成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4.
泽州秧歌是流布于今山西晋城市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是由民间秧歌舞及说唱曲艺发展演变而来。它之所以能形成,并在泽州繁荣、兴旺,是与当地较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蕴,崇文尚礼、喜看优乐及重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的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艺人们在秧歌舞的基础上,揉合当地曲艺的优点,接受上党梆子的影响,在道光年间把它搬上舞台,使它成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5.
说唱音乐即曲艺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的演出形式。从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的《成相篇》的文字记载来看,大约那个时期已有了雉形,经过汉代的快速发展,至隋唐时期已基本上成形。到了宋期已有专门从事说唱音乐这门活动的专业人员。据统计,目前我国仍有三百多个曲种。比较常见的有:大鼓、弹词、清音、琴书、坠子、渔鼓等。一、说唱音乐从演唱特点上分为两大系:1.诗赞系:这是从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口语化很强,常常似说似唱,比较擅长叙事。  相似文献   

6.
淮河琴书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一带的传统民间曲艺,常年以艺术化展演的形式活跃于基层百姓舞台,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梳理分析淮河琴书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现状,发现淮河琴书在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淮河琴书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淮河琴书文化展演形式单一、淮河琴书表演风格较为传统等问题,为此,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改进淮河琴书的服务活动:第一,健全淮河琴书系统化学习体系,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供给;第二,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推广路径;第三,精准界定受众群体,优化淮河琴书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地区的民间曲艺历史悠久且曲种繁多,人才辈出,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自明代中叶以来,唱曲和说书就在此地兴盛,到清代中后期呈现繁荣景象。俚曲、小曲子、山东琴书、平调、岭调、临清琴曲、端鼓腔、大鼓、落子、快书等曲种都曾广为传播流行,特别是其中的“东路琴书”“枣木杠子乱弹”“扽阳光”三个曲种脱颖而出,在艺术上达到了至今都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早期的黄河口民间曲艺语言质朴原始,唱腔粗犷动人,是黄河口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文化价值体现出“逃荒文化”的创造变异性、移民文化的开放融合性、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传承性,为研究我国民间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湖州体育事业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三次高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原因有三:一是党和政府重视、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三是社会化之路为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前,我们应坚持“科技兴体”方针,进一步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以促进湖州体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流通模式,为湖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湖州已拥有了一些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但随着加入WTO,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湖州专业市场的发展面临着瓶颈。文章剖析了湖州专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市场定位不准、制度建设缺乏、品牌建设滞后、现代管理手段未跟进等,从合理市场布局、打造专业市场产业链、设立发展基金、与电商物流会展结合、创新功能综合体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湖州专业市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诸宫调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说唱艺术,其作家多是民间艺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曲艺作家受到鄙视,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现在所知的诸宫调作家有孔三传等人,可搜罗的诸宫调书目有《刘知远》等22种。  相似文献   

11.
湖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区经济的提升离不开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加强,而工业竞争力的加强则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湖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确其发展的重点,并给出了发展湖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传统曲艺"好来宝"源于蒙古族古代英雄史诗,始于元代"倒剌戏"和"倒剌胡歌",成型于清代蒙古民间故事"胡林乌力格尔"的潜台词。因为,早期的说唱艺人"胡尔奇"大都能演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所以"好来宝"与蒙古族古代英雄史诗有继承关系;13-14世纪在蒙古人中广泛流传的"倒剌胡歌"是蒙古族说唱艺人创造的多篇章叙事乐曲,它的诗由二句、四句或五句、六句构成是典型的民歌风格,它的故事情节气势磅礴具有长篇史诗的特点;19世纪流行于蒙古东部的说唱艺术"胡林乌力格尔"以它的抒情叙事、自拉自唱和与听众互动的风格不但极大地丰富了自己,而且还促进了"好来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湖州桑蚕业从唐朝中期以后兴起,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湖州成为中国桑蚕业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湖州桑蚕业的兴盛的原因为社会需要,其中主要是赋税征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桑蚕业的发展;江南开发带来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生产力,主要是生产技术,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兴盛.湖州桑蚕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有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是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后来发展到有意识的书面等传承方式.一部民间文学作品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就是说唱艺人与听众共同创作的过程.一部民间文学作品,经过若干代艺人的说唱,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历时版本;经过同一代不同艺人的说唱,会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共时版本.不论是历时版本,还是共时版本,都离不开听众的参与和艺人的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给书面版本的诞生提供了天赐良机,书面传承也就应运而生.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作品书面传承的方式分为手抄、印刷和音像文本三种.  相似文献   

15.
湖州桑蚕业从唐朝中期以后兴起,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湖州成为中国桑蚕业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湖州桑蚕业的兴盛的原因为社会需要,其中主要是赋税征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桑蚕业的发展;江南开发带来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生产力,主要是生产技术,促进了湖州桑蚕业的兴盛。湖州桑蚕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角色互动的角度对宝丰地区的曲艺艺人与观众的生存现状进行考察.指出了从事曲艺演出的艺人以及听赏曲艺的观众的社会角色,是在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目前曲艺艺人和观众缺失的现状,提出只要社区文化存在,社区的文化需求就不会停止,社区就会不断创造出适应社区文化的曲艺艺人和曲艺观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曲子戏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民间小戏,集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特技为一体,是一种地域特色很浓的曲艺艺术,是对曲子的继承发展。现以曲子戏的发展、演变为基点,对目前河西地区尚存曲子戏(民勤曲子戏、凉州半台戏、金昌小戏、张掖小曲子、敦煌曲子戏)进行述论。  相似文献   

18.
朱子后裔分布状况及其谱系研究是朱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从民间收集到的朱子后裔在湖州的家谱的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朱子与湖州的关系,以及朱子后裔在湖州的发展情况。这将进一步丰富朱子学研究的内涵,并为深入研究朱子后裔在浙江的发展情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历史的沿革,自明代扬琴传人我国已近四百年。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扬琴这个舶来品开始在各种地方曲艺和戏曲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不论是北京琴书,还是山东琴书;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广东音乐,都可以看到扬琴与各地区民间音乐的融合。正是这些早期的铺垫,塑造出了扬琴的地域性风格。建国后.扬琴艺术不论是在扬琴乐器的改革上.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弘扬,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如何将二者融合发展,值得研究。本文收集、整理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对其数量、类型、分布等进行分析,并实地调查了湖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提出湖州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从打造舞台盛宴、创新导游解说、打造非遗属性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推动地方旅游文化事业,二者的结合是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