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发生在明嘉靖初年的甘州兵变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是河西地区长期以来吏治腐败导致的一次重大事变,反映了河西地区吏治的腐败、士兵的艰难处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屯田衰败、府库空虚深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甘肃总兵李隆原本是假公济私的腐败分子,是士兵悲惨生活的造成者,却利用了士兵的不满情绪,唆使士兵哗变,杀害了严格依法办事的巡抚都御使许铭,这是发人深思的。新即位的明世宗,对甘州兵变予以彻查,对犯罪者依法严惩,显示了整顿吏治的坚定决心,成为河西吏治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试论甘州回鹘和北宋王朝的交通孙修身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其时在河西走廊尚存有甘州回鹘、凉州六谷部、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等。其中除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是宋朝的羁縻州县外,余者都是独立的政权。同北宋王朝有着友好的关系。甘州回鹘...  相似文献   

3.
明武宗正德五年,宁夏镇发生一起震动朝野,影响全国的兵变——置鐇之叛。这场兵变的发生,是明中期以来统治腐败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有争夺皇权的性质。这次兵变在客观上加速了宦官刘瑾集团的垮台,对明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武宗正德五年,宁夏镇发生一起震动朝野,影响全国的兵变——置鳋之叛。这场兵变的发生,是明中期以来统治腐败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有争夺皇权的性质。这次兵变在客观上加速了宦官刘瑾集团的垮台,对明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代官僚集团中司职监察的一个群体,明中后期部分言官在艰难的环境中仍扮演了明朝政体“清洁剂”的角色,在澄清吏治方面有所作为。然而.由于世风日下,明中后期大部分言官都腐败堕落,其蜕变的种种劣迹,使本已败坏的吏治更加浊腐不堪。言官由澄清吏治的“清洁剂”变成败坏吏治的“腐蚀剂”,这种群体的堕落对明中后期社会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内大黄山(又名焉支山)、黑山、宽台山把狭长的走廊地带分割成三个区域,甘州回鹘地处其中心区域——黑河流域,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主要农业区,自古为“胡汉交往”的繁华之地。河西地区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地处边缘地带,在中央王朝强势不足的情况下,辖河西走廊各块绿洲的地方政权,很容易割据自立;而甘州回鹘相对于河西走廊这一弓形狭长带状区域,又处于心脏地带,沙州政权、吐蕃、党项、契丹等政权分列其东西。甘州回鹘落脚于此,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强国的政治秩序。从现有史料进行分析,东连西压、南北争锋是其外交措施的主要特点。但由于当时政治格局和其他潜在因素的制约,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各种关系又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并最终灭亡。  相似文献   

7.
灾害与明代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灾异天谴说"的影响,明人往往将灾害视为上天的谴告,视吏治不修为重要的致灾之由,整顿吏治为重要的弭灾之道.为消弭灾谴,明政府一方面主动加强对整个吏治的整顿;一方面在官员因灾上言的推动下,在大臣因灾乞罢的传统之中对人事进行调整.可以说,灾害的发生为吏治整顿提供了重要契机.反过来讲,吏治对灾害也有着重要影响.明前期吏治较为清明则灾害较少,或有灾无害;明后期吏治腐败则灾害较多,或小灾变大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0-34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是联系中原同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往的必经之路。其地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分布有高山、绿洲、戈壁、沙漠,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明廷对河西走廊作了全方位的战略审视,其中对甘州的经营尤为重视,主要体现在陕西行都司治所的迁移。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陕西行都司治所由河州移至庄浪再移至甘州,最终确立了甘州的战略防务体系,这是由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地理形胜比其它各州更为重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6,(3):21-27
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不少人把甘州回鹘称为河西回鹘,我觉得单用甘州或河西之名都不够确切。因为甘州不足代表全部河西走廊,而河西一名则历史上相同于此名者不少,只有以河西走廊之名表述维吾尔族先民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才能使人清楚知道其地理位置。在中国只有自兰州黄河以西,迤逦南峙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北障龙首合黎山所形成的二千里路平原地带才是最确切的河西走廊。国内外不少人在叙述河西走廊的维吾尔族先民时,不从汉代开始,而是到了唐代才约略叙述了一点。如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称:“武宗以后,回鹘内乱,酋长来降,入居中  相似文献   

11.
法治改革是高拱主持隆庆改革的重要内容。他在执政期间。针对当时法弛刑滥、司法腐败的局面,大力推行观政进士讲求律例、州县正官理刑之责、刑部司官久任之法以及申严法纪、严惩贪酷和平反冤狱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法治腐败的局面,也为他主持隆庆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清军入主中原后,大量吸纳明朝的文武官员,为清朝迅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同时也把明末官场中的贪污成风的陋习继承了下来。顺治帝亲政后,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对官吏贪污进行打击限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海瑞是明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实干家。在明朝日趋走向衰落之时,他摧折权贵、惩治腐败,保护“小民”,发展生产,革新图治、重视教育。他为拯救明朝的封建统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海瑞是明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实干家.在明朝日趋走向衰落之时,他摧折权贵、惩治腐败,保护"小民",发展生产,革新图治、重视教育.他为拯救明朝的封建统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明代登科录汇编》的影印试卷及明、清代人的笔记史料,对明代会试十三种考官的人数、种类及职官、科举出生、籍贯结构以及百分比率逐一作了分析,并对《明会要》的个别错误作了订正。文后,又论述了明代会试主考官显赫的荣誉性、考官来源的多渠道、考官所受的监督性、同考官的非教官化等四个明代会试考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既是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古代书籍与文化的大总结.蜀籍学人杨慎作为明代开考据之风气者,受到了四库馆臣精审之批评.指出其著述“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其学术“博洽冠一时”“只成杂学”.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杨慎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其学术源流概况,表彰其考据中强调“博学”与“博征”.通过梳理《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的评价,说明了清代考据学启蒙于中晚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稳定明初的社会环境,整顿吏治,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明清硬代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考察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赃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宋代在严惩赃吏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官员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监守自盗、行贿、坐赃等犯罪制定了翔实而严密的法规政令,大量惩治官员赃罪法律规范的出台一方面显示了宋朝法律的完善和立法技术的卓越,另一方面对于遏制官员犯赃、整顿吏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宋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自身不可逾越的阶级局限性使得惩贪肃腐的法律功能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9.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众多学者在论著中把"前七子"的复古作为"台阁体"文学的对立面来看待,把"台阁体"文学的最早代表认定为杨士奇。然而,对明代学者关于"台阁体"文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个系统考察后我们发现,明代"台阁体"文学应该起源于宋濂,明代的文学复古也源于明初宋濂等人的"台阁体"文学,只是到何、李时期达到高潮。"台阁体"文学不应作为"前七子"复古的对立,而应看成明代复古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理解"台阁体"文学以及明代复古运动的历史,我们必须立足于文献,澄清和修正目前学界对于"台阁体"与"前七子"关系认识上的部分偏误,并对"台阁体"进行一些翻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