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道德课题。在这里,我们把义利关系界定为:义,即应当、正当、合乎道义,也包括公利;利,即利益、功效,仅指私利。因此,义与利的关系,实际...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是辩证统一关系,认真分析、客观评价以法治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理论式的思考应该出现在春秋时代。从此义与利成为中国哲学一对主要范畴,而义利之辩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孔、孟、荀对于义、义利关系的论说还是比较适恰的,其基本思想观念是重义而轻利,但义与利相对待而生,不能离义而谈利,也不能离利而谈义;到了董仲舒那儿出现一偏,对利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至宋儒朱熹更是一偏,对义的限定采取了天理与心得双重管制,用天理人欲阐述义与利。  相似文献   

5.
幸福的实质即义与利的均衡:义与利是人类的两类基本需要,也是幸福构成的两类基本要素;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即义利均衡的过程,义利均衡的结果即人们实现了的幸福,而义、利相通的原则是合理的义利均衡,即幸福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见义勇为是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做出的一种行为选择,它基于对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但是见义勇为行为较之一切社会行为,尤其是与一般道德行为相比较,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首先,见义勇为是一种在义与利明显对立冲突的两难境地中,自觉选择义的行为,行为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在义与利二者之间作出必居其一的抉择,求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到当时情境下自己的利益,而斤斤于个人利益则会失“义”其次,见义勇为行为是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即行为者不仅首先要以自身之利的付出为前提去求义,而且有可能舍生去求义。这种极端情…  相似文献   

7.
墨子义利观的特点是尚利与贵义。尚利贵义,以功利作为义的内容和本质,把义作为功利的道德形式和实现途径,实现义与利的统一。社会主久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以求“利”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遵从特定的道德原则“义”,以“义”作为实现“利”的手段,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义利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义”的引导下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义利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因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义与利辩证关系.使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能汲取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明确地提出了“君子义以上为”(《论语·阳货》)的命题。“义以为上”,就是重义轻利之意,这一命题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正确看待义利关系,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社会主义义利观,必须坚持由利生义,明确公利与私利的界限;坚持义利统一,明确义与利的内在关联;坚持以义制利,义是利的底线。并以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分析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激发受教育主体的诚信认知动机、构建主体的诚信行为方式和健全主体的诚信人格。  相似文献   

11.
义与利的关系和取舍应是我们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内容。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是我们追求的义利关系的最高境界。我们崇尚的模式应该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科学的、人性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义与利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孔孟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观点。孔子和孟子坚持以义为上,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克服了孔孟的片面性,全面论述了义利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主张计利富民、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义利观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陈亮认为义与利都应重视与鼓励,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都无益于社会发展。陈亮的义利观本质上是一种义利合一、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陈亮对义利的个性定位,及追求义利统一所建立起的价值目标,富有宝贵的创新精神,为建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了有益参考:人欲声张与道德自觉并重、动机考察与效果评判并重、公利倡导与个利追求并重。  相似文献   

14.
一、义利及其关系义与利及其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有的主张先义后利 ,见利思义 ,重义轻利 ;有的主张兼相受 ,交相利 ;有的主张唯利无义 ,见利忘义 ,绝仁去义。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重义轻利 ,存义去利。我国古代的“义利之辨”实质上是让人明辨义利关系之津要 ,从而实现“义以生利 ,利以丰民”之目的。利即物质利益、经济利益 ;义即处理各种利益之间关系的合道德的准则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利”,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合法正当的个人利益 ,而不是个…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关系,不仅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又有了新的内容。本文着重对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给予批驳,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种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义利之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延续,社会主义义利观科学地体现了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因而成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应当共同坚持和遵循的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见义"不为"者远多于"勇为者",究其原因在于见义勇为行为者的义与利发生冲突。通过自我心理的调适、价值取向的调适以及外在环境的调适可以化解行为者义利的冲突以达到义利的统一,让这种稀有的道德财富更显光彩。  相似文献   

19.
新教材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应当怎样对待义与利的关系,即义与利的价值如何,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重义轻利,有的人主张重利轻义,有的人则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等等,这些看法都割裂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都是不对的。我们主张把国家...  相似文献   

20.
“义利”之说,源于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等方面内容的变迁,人们不断赋予“义”、“利”以新的时代的内涵。但义利关系始终是道德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因之道德所调节的^与人之间,个^与集体、社会之间,总是离不开利益关系,人们所奋斗的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并且,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各种社会道德体系在原则上相区别的最显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们常把义与利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