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反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上颠倒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根本目标是为了快乐而自由地"创造",最合适的手段是模仿与戏拟.而当代中国的网络恶搞和"山寨"现象,从文字到视频再到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五花八门,其本质也是为搞笑而戏仿,这些作品采用异于常规的话语方式,颠覆与解构了传统和权威,消解了作品的历史感、深度与距离,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最近流行的"凡客体"为代表的"网络文字恶搞"现象层出不穷。现在,"网络文字恶搞"已经成为一种传播于互联网,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形式。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对"网络文字恶搞"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解读青年亚文化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4.
2006年自网络媒体兴起的"恶搞"风潮,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并迅速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针对人们褒贬不一的评论,应从"恶搞"现象的源头以及艺术的多义性等角度阐释"恶搞"文化存在的意义,从而对这一全新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网络"恶搞"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缓解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因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伦理问题也随着网络恶搞作品的不断出现而出现.因此,对于恶搞,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伦理规范的约束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是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红色经典弘扬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等文化精神,承载了特定时期的主流价值观。网络恶搞指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以文字、图片、动画等为表现形式的,以滑稽、颠覆、讽刺等为表达方式的二度创作活动。近年来,对红色经典的网络恶搞现象迅速蔓延开来。以拼贴、戏仿、滑稽等无厘头方式解构传统红色经典的"恶搞",撕裂了红色经典中的所指能指,瓦解了红色经典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高度重视红色经典网络恶搞行为,不仅要清理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网络恶搞,还应积极推进红色经典网络改编,以更好地推进红色经典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7.
试论"网络恶搞"行为的著作权侵权认定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涉及视频、文本、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领域,并且反响强烈。“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著作权保护角度对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恶搞视频"的兴起与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私人数码摄像机的出现有深刻的联系。在网络传播中,"恶搞视频"通过将人们熟悉的、固化的符号重新组合,建构起新的语境,赋予这些旧符号以新的意义,达到反讽、戏仿和解构的效果。"恶搞视频"是一种普通大众业余性的影像表达,是一种个体化的态度突显和情绪宣泄,在挑战权威、摧毁偶像的同时,往往容易陷入价值虚无的泥淖。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行为在互联网的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而现今,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缺乏明确法律定义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因此,当权利人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其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制.保护权利人利益.  相似文献   

10.
杨兴彬  田园 《考试周刊》2010,(37):31-33
"恶搞"是一个外来词汇,但随着在跨文化交际的广度、深度日益增强,以这个外来词冠名的恶搞现象却得以迅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一些不合时宜的视频、图片与言论在肆意蔓延,这对暴露在网络世界的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作者认为恶搞现象的迅速传播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者从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维度等几个角度出发,旨在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为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一代,阻止网络恶搞对他们产生的不利影响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王娟 《甘肃教育》2014,(3):62-62
正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用的语言,这种语言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沟通,它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与传统的交际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网络上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由一义多词造成的语言浪费和语言混乱更是屡见不鲜,网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网络传播形式中,网络恶搞视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并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本文结合网络恶搞视频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解析网络视频短片在创作上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感化。  相似文献   

13.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娱乐下的"蛋",是青少年追寻"诗意人生""心灵突围"的一种集体默契。"恶搞"在赋予社会创造激情的同时,也产生了"娱乐至死"的倾向。面对网络"恶搞",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正邪不两立"的姿态,进行色厉内荏的指责和打压,而应该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建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疏导体系,引领网络"恶搞"朝着健康、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强劲势头正日益挤占人们的空间.网络语言、网络文字也不断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汉字的特性在这期间显露无疑,在这些文字的使用背后也体现着现代入的精神面貌.本文试对网络文字"犇"的使用现象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说的话,这种语言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沟通,它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与传统的交际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网络上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由一义多词造成的语言浪费和语言混乱更是屡见不鲜,网络语言正冲击着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语言现状令人担忧,网络用语的规范与引导,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玉琨 《林区教学》2011,(10):67-68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网络红人、网络恶搞等备受媒体和受众追捧的网络现象。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如此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呢?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阐述审丑现象所产生的历史渊源,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网络时代,人们对于审丑的认知发生了什么变化?网络中的审丑现象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之高的关注度?人们对于这种现象的热捧又会对当今社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说的话,这种语言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沟通,它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与传统的交际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网络上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由一义多词造成的语言浪费和语言混乱更是屡见不鲜,网络语言正冲击着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语言现状令人担忧,网  相似文献   

18.
阐述网络"恶搞"文化的根源及"恶搞"一族的特征,分析恶搞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戚珊珊 《文教资料》2011,(33):206-207
本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现象.发现网络流行语由纯粹恶搞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并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如何对待由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舆情动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下,网络"恶搞"以复制、拼贴、戏仿、反讽和颠覆、滑稽、戏谑的后现代影像表达来解构权威、解构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而且呈现出一系列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人们沉溺于解构主义的反讽、戏谑和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仅剩下一种日常生活的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或粘贴后的后现代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