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所谓的"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是指文本解读时,深入浅出;实际教学时,浅入深出。文本解读,要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解读不能深入,则教学无法浅出,只能肤浅。因为"深入浅出"之"浅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学生听不懂,常常源于教师之不深。"浅入深出"之"浅入"是指指导要浅显易懂,"深出"是指通过浅显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诗词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教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即自己潜心体会文本;“浅出”,即清晰地引导学生理解新知。  相似文献   

3.
记得曾经有教育前辈将世上的教师概括为四种: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和浅入深出。浅入浅出的课堂没发展,浅入深出的老师忽悠人,深入深出的话语雾气重,深入浅出的教学滋味长。很显然深入浅出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之期盼,是教师之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深入浅出,原指论著、文学作品等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把它用之于语文课堂教学,喻指语文教师钻研文本要"深入",而课堂上向学生表达文本时则要"浅出"。可见,"深入"关乎教材的把握,"浅出"关乎教材的处理。事实也确是如此,要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要追求"深入",同时也要讲究"浅出"。一、"深入":让教学富有创意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到文本的"险远"处,才能发现文本那"奇伟、瑰怪、  相似文献   

5.
李本林 《阅读与鉴赏》2009,(11):28-28,5
“深入浅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条耳熟能详的教育原则。虽然大家都熟悉这个概念.许多教师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个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所以也往往不能抓住主旨,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和内容拓展.而只在文字层面进行说明,结果只能是“浅入浮出”。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中“浅读”文本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或是满足于搜寻文本的表层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扫读”课文;或是满足于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但解读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并不向深层次推进;或是在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存在较大距离时,教师无所作为,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浅读”文本的课堂,气氛再活跃,解读文本的任务仍然并未真正完成,学生的收获其实并不大。如何避免“浅读”文本,将课文读深、读到位,在此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教坛絮语     
教育学生贵在通情达理。情不通则理不达,强其所为,也往往是劳而无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情理交融,才能使学生思想的疙瘩冰消雪化。如果说教师的“说”是动员、号召,那么,教师的“行”则是鞭策学生实践号召的无声的命令。讲“近”是为求“远”,“浅出”旨在“深入”。由近及远,深入浅出,才能驾驭教学之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与高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把握,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感染和熏陶;语文教学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更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笔者觉得解读教材不妨从以下“三要”着手。  相似文献   

9.
金晓涛 《学语文》2009,(1):11-12
真正的阅读必须是自主的阅读。教师首先得深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反复涵咏、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提升自身的审美层次:但又不能满足于做“二传手”,而要指导学生深入到语言的内部。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生命的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课文的要旨。  相似文献   

10.
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就需要教师钻研得深,考虑问题有深度,研究内容要深入,从而呈现给学生的是简单化的数学方法与思想。前不久,我进行了三次《可能性》教学,经历了从“深入深出”到“深入浅出”的磨课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不同体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教学中“浅读”文本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或是满足于搜寻文本的表层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扫读”课文;或是满足于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但解读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并不向深层次推进;或是在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存在较大距离时,教师无所作为,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浅读”文本的课堂,气氛再活跃,解读文本的任务仍然并未真正完成,学生的收获其实并不大。如何避免“浅读”文本,将课文读深、读到位,在此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一、追根究底——让赏析再向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课文很短,只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对于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的  相似文献   

13.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的笑声洒满每个角落;精致的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张扬的学生个性;动人的作秀课频频出现;学生或说唱,或表演,给人一种师生同乐、其乐融融的感觉,着实令人兴奋。但如果对此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着一些“无度”现象,这些问题主要缘于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误区产生的隐患。下面笔者就教者在把握“回归”与“超越”中与文本对话的现状进行分析。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浅出”则是“深入”的要求。没有“深入”,“浅出”就无从谈起,没有“浅出”就无法实现“深入”的价值。作为一个教学原则,“深入浅出”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概念原理是构成思想政治课理论体系的细胞和骨架。教师只有讲清基本概念原理,才能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正确领会和应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对概念原理的教学做得怎样,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思想做治课的效果。因此,如何讲清概念和原理,成为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深入与浅出的方法把深刻的哲理内涵和理论逻辑既规范又通俗地讲解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育来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归根结底是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置身其中,现身说法,感动才能感染;贴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才能生成;关注细节,学会尊重,感同才能身受;精选素材,触及心灵,创新才能出彩;研读标准,吃透教材,深入才能浅出。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与高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把握,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感染和熏陶;语文教学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更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笔者觉得解读教材不妨从以下三要着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 ,不管是编写教材还是讲课 ,都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让读者或听者容易理解、接爱 ,收到更好的传达效果。由于教科书往往侧重于对理论的“深入”阐述 ,因而教师讲课时应侧重于对理论的“浅出”讲解。要做到讲课的“浅出” ,教师应注意这几点 :化繁杂为简单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有趣 ,化书面语为口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