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2008,(4):52-52
问: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一文中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有的练习册说是“比较”,有的参考资料说是“对比”。请问: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教例简述]此教例根据宋子江老师的论文《也得细细讲个片段》(《语文教学之友》89.10)改编。教学内容为《苏州园林》第四段,课时安排为《苏州园林》讲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1.诵读《苏州园林》第四段,用序号标出段中的句子。2.讲析此段的结构,顺序。(这一段共11句。开头一句总说,笼罩全段,是一个中心句。②⑧两句说假山,④至(11)句说池沼。“假山和池沼”的语序,也就是这一段的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3.
点评:这一教例说是解句,其实是研究了“拿”“背”“带”“冒”“攀”“冲”这几个动词。  相似文献   

4.
“互文”(又叫“互辞”,也称“互言”,又叫“互文见义”、“互文对举”、“文互相备”),是古代文章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古文中很常见。可惜的是我们有些教者往往把精力都花在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及语法关系的分析上,而对这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则未能给以足够的重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虽然教者主观上想教得明白,可是到头来却往往弄得连教者自己也感到文意抵牾,诘屈难通,有时简直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比如选作中学教材的《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人们就感到费解,究其原因,原来是一些人不了解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一册《长江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教参》给了这样的答案: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我认为,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应是通感和比拟。  相似文献   

6.
“扩句”问题,在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有详细的阐述。“缩句”问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写的《语法修辞》中,有简要的说明。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要遵循两条原则:从“表达”角度说,句子表达的重点不变;从“组合”角度看,句子结构的基本间架不变。 智明先生在《且说扩句缩句》(1995年第4期《河北教育》,以下简成《且》文)一文中称:“在第十册教材中选作扩句示范的例句,其扩后句子与原句比较,却似有变更句子成份之嫌。”对此,笔者认为,其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论叙了修辞学的一些问题,这里谈一下该书关于修辞理论问题的几点论述。本文谨就马氏所述谈一些粗浅认识。一、修辞的范围及其内部层次《文心雕龙·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庇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这就说明了传统修辞学的对象:字(词)、句、章、篇的关系。马建忠在《文通序》中论及“夫知所以断句读,必先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时,直接引用了上述《文心雕龙·章  相似文献   

8.
《如何教珠算除法》(载《江西教育》1963年11期第26页)。这篇文章,对改进珠算教学,提高珠算教学质量是有作用的。但是,我还有下面几点不同意见: (一)该文谈到教二、三位除法用到“见几无除作九几”和“几退一还几”这两句口诀时,得出“如果除数的首位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或比被除数  相似文献   

9.
一多一少     
1987年第3期《中国语文天地》:《为学生写的指导性文章要慎重》。标题中的“的”是多余的。这个“的”,使述宾结构“写……文章”变成了偏正结构“写的……文章”,“文章”成了陈述的对象。全句可紧缩为“文章要慎重”,这显然不通。而作者的意思是:“为学生写指导性文章”这种行为“要慎重”;“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版工具书,报刊发表指导学生学习的文章不能不慎重”。 《修辞拾贝·前言》(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把近两年来经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播发?——笔者)我的‘修辞琐谈’若于篇稿件收了进来”,与上例相反,句中“播放”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两千多年前《用易》里,我们的祖先就指出,“言有序”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①历来学者都把这看成是关于修辞的名言。其实,与其说“言有序”是在讲修辞,不如说它是在讲句群。作为边缘科学的句群,它本来就与语法、修辞、逻辑、文章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对“言有序”作上述理解,则一点也不奇怪。事实正是这样。这里所谓的“言”,外延是比较宽的。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注》里说,“然则称言与称句无别也。总之句读章言四名,其初但以目其势,从其终境称之为章,从小有停(垂马之)言之则为句,为曲,为读,为言。”②唐代成伯瑜在其《毛诗指说》里说,“因言成句亦谓之言”。③宋  相似文献   

11.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12.
新编《中国古代史(选修)》(91年人教版)第18章《隋唐文化》第2节“宗教、哲学和史学”中有一句叙述:“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比较开明,从西亚传进的祅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受到尊重”。这一句话中的“祅(yāo)教”系“祅(xiān)教”之误。没有“祅教”,祅,读yāo,左边示字旁,右边是“夭(yāo)字,通“妖”,古代称物类的反常现象。如《荀子·天论》:“祅怪不能使之凶”。而祅教的祅,读xiān,本来只写为“天(tiān)”后加示字旁作“祅”。“祅”是该教所奉元神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教战守策》,是他一组策论中的《安万民》之下的一个小题。“教战守”,乃是教民战守;教民战守,乃是“安万民”之策。欲安万民,必须教民战守,这是苏轼写《教战守策》一文“用意俱要”之所在,即文之“主脑”者也。然,众家皆说文之开篇句“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文之中心论点(见《中学语文教学》84.1、84.5;《语文教学通讯》84.4《语文教研》84.1;等等),我以为此见不当。还是依清代刘熙载之说:“文固要句  相似文献   

14.
“对句”即对偶。“对偶”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对句训练可熔语言训练、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章法训练、审美训练等为一炉。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也出现了这一新题型。例(1)从“白玉长堤路”和“镜湖水如月”中任选一句,写出与之构成对偶的句子。(2002年浙江绍兴)例(2)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下联:。(2002年吉林省)怎样做这类题目呢?一、对句要“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指所对的句子(对句)一定要和题目所出的句子(出句)字数一样,不得多一字或少一字。“内容相关”指所对的句子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15.
一、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 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杜牧的七言绝 句《山行》。[这句的头上最好加上“人教 版”三字,因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较 多,交代一下课本的出处,对读者有好 处。]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 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e。而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 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或两个相关联的句子中,只用了一种修辞方法(一种辞格),我们称之为修辞单格。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例中的前一句只用了“互辞”一种修辞方法。这就是修辞单格。互辞是单句内互见、互补的一种修辞方法,解释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才能通畅明白。诗句的意思是“主、客都下了马,一起在船里边”。如果在一个或两个相关联的句子中,用了几个修辞格,我们称之为修辞兼格。如:  相似文献   

17.
话语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内部规律和言语使用规律的边缘学科。据王福祥介绍,它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话语理论、话语语法、话语修辞。话语修辞和中国的“文章学”十分相近。文章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溯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书中有关“句段”(章句)组合的论述,涉及了超句语言单位在不同的功能语体中使用的修辞特  相似文献   

18.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分析语句结构或修辞特点时,常常碰到一些疑难的问题。比如“真是乐死人”怎么分析,“你成心想炸毁我们的神经”(《乔厂长上任记》),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一些教师经常讨论到这一类  相似文献   

20.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带工老板对待“包身工”会是“慈祥”的么?句中“慈祥”一词,一定是取它的相反意义即“凶狠”了。那么“慈祥”必是反语无疑。①——我悬揣判“慈祥”为反语的思维过程大致就像上面这样。其实,这样的修辞分析是不妥当的。正确的修辞分析,应该是对作者的具体的艺术匠心的确认。《包身工》中的这句话,其主要特征是,在毫无人性的凶狠的带工老板中,挑出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