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甄婧含  朱爱敏 《今传媒》2016,(4):123-124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非常普遍.人们在享受新闻中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优势的同时,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弊端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着重介绍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的弊端,并分析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规范,以使网络流行语更合理地在新闻语言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争夺受众眼球,许多新闻在制作标题时,往往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这实质是换个角度对文字加以修辞,使标题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富有技巧,使传统单一的文字表达方式转换为文字、数字与符号形象的共同表达。但与此同时,在标题中滥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引起了学界与读者的诟病。如何恰当地使用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代编辑需要探索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语成为大众文化一部分,在新闻语言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使用规范.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及时、准确、生动地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反映新观点、新事物,必然要不断使用流行语,这就产生了新闻语言的流行语(在特定时期内,在新闻语流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话语形式,我们称之为新闻语言中的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时尚,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层面中,通过不同的语言单位传递着流行理念,传播着新闻信息。其表现形式有词、短语、特定的格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频繁使用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及内容阐述,成为时下新闻语言的一大特色.同时,不知所云、模式套用、乱贴标签等问题渐渐显现.新闻界必须关注新闻标题中应用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明确新闻标题制作中网络流行语的编辑规范.  相似文献   

6.
李伟娜 《新闻窗》2013,(2):64-65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网民们大量对其进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完全依附于网络,很多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也会由网络传播向现实生活进行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虽然源自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但是这句话的真正走红还是缘于一起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新闻事件,而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产生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可以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甚至会对新闻事件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浏览量盲目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保证网络流行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毛贺祺 《新闻传播》2013,(2):161-16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进步,新媒体传播衍生出一批网络流行语并在媒体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来源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占据其中绝大多数,然而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法和规范程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构建原因和扩散过程,为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广播流行语的特点进行探讨,提出了应对其进行规范的观点及规范的使用原则。文章认为,流行语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日渐增多,在新闻中也开始使用,并开始进入一向较为严肃的广播用语中。流行语具有简易、时髦和权威的特点,在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可增强受众的亲近感。对于广播而言,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广播语言的魅力。对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规范,要遵循新闻语言原则,同时做到选择要适当,符合汉语特点,并且要考虑流行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王晓荔 《今传媒》2016,(10):56-57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逐渐走下网络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应该成为我们科学研究的素材,从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分析出当前人们的社会心理。本文旨在通过对2015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归类和分析,探究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并探究当前社会背景下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网络流行语”视为起始于网络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并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解析其语言编码特点,探索其编码变化轨迹,力图通过不同时期量化结构的比较分析,从社会学背景着眼,展示其发展过程,探索近年来我国网络“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为当今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语言运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睆 《新闻世界》2011,(12):221-222
本文所指的新闻衍生流行语并非泛指当今社会上伴随时代发展和网络等新媒体兴起而产生的一系列所谓热词,而特指基于某个或某些社会事件的激发,通过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而在社会受众中迅速传播、流行并广为使用的语言。本文采用费尔格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系统功能语法,试从文本取向、权力取向、综合取向三个维度对新闻衍生流行语进行话语分析,探讨新闻衍生流行语以及其连结着的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展现流行语生产流通的符号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包括了“YYDS”“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这两个流行度和讨论度非常高的词汇却没有入选,引发了网友热议。《咬文嚼字》主编表示:“《咬文嚼字》评选的是在全社会使用、流行的大众流行语,仅仅在部分网民中流行还未被全社会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滥用流行语是当前语言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不过应把热词和流行语分开,两者都被高频使用,但流行语是新词,没有收入到词典中,热词不是新词.流行语可以是词、短语或者句子,流行语的构式框填形式使流行语进一步扩散.马赛克流行语是语码混用现象,它们不合汉语交际习惯和使用规范.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当代流行语对人们的精神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流行语滥用导致理性消解、品味低俗、阶层固化加剧、语言创造力降低等.  相似文献   

15.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杜甫很忙""元芳,你怎么看?"成为2012年度网络流行语中的佼佼者。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对此类流行语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发现了该类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有其自身的特征,如浓厚的消解权威的色彩,其符号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微博用户,该类流行语具有稳定的符号意义等。在这里有必要对"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做一个说明,从字面意思来看,"非新闻性"是指这一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以及流行不依托于某一新闻事件,或者说不直接来源于某一新闻事件,"杜甫很忙""包拯很黑"以及"元  相似文献   

17.
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标题中纳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包容度和与时俱进,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纸质媒体经受不住阅读率、转载率等指标的诱惑,在制作标题时,盲目迷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作用,滋生出傍网络流行语的情结,企图借助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来混淆读者视线,提高新闻吸引力。在引用网络流行语时,有的报纸忽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存在虚假、不实、浮夸、歧义等现象,已经到了泛滥地步。  相似文献   

18.
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1]现今人们所说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谐音,比喻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句,如"伊妹儿"、"表酱紫"(不要这样子)、"恐龙"(长相不好看的女孩)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迅猛发展是信息社会到来的重要标志,它所拥有的开放、互动、自由等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网络语言便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对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语言本身就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网络流行语鼓励创新,可以给语言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让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