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很不满意,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领导的重要活动不仅需要报道,而且要舍得版面,配以言论,突出报道。问题是凡会必报,凡是领导参加的活动就得上要闻版,凡是领导讲话,甚至一些无关紧要的老话、套话、空话,也充斥版面,这就大可不必了。人民群众是报纸的受众主体,也是报纸报道的主体。这一基本观点要真正休现在办报上。消息在选材上  相似文献   

2.
金鸣 《新闻前哨》2003,(10):21-21
市州报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办成一张领导满意、群众欢迎、读者喜爱的地方党报,必须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一句话:贴近,报纸才有生命力。 一、改进政务报道 增强新闻吸引力 市州党报要做到“三贴近”,必须首先改革政务报道,这样,腾出版面,让“鲜活”的新闻进入“黄金地  相似文献   

3.
县市报最贴近群众、接近生活,但并不等于报纸就真正面向群众。一个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县市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会议报道过多。从不少的县市报来看,逢会必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把县委、县政府的会议与部门的会议相区别;没有把重要的会议与一般性的会议相区别。一版的头条和报眼经常被会议新闻占领,一版上经常有好几条会议消息。近几年,县市报都提出改进会议报道,但收效不很明显。报道围着领导转。在会议报道中,领导的讲话和  相似文献   

4.
县市报最贴近群众、接近生活,但并不等于报纸就真正面向群众。一个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县市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会议报道过多。从不少的县市报来看,逢会必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把县委、县政府的会议与部门的会议相区别;没有把重要的会议与一般性的会议相区别。一版的头条和报眼经常被会议新闻占领,一版上经常有好几条会议消息。近几年,县市报都提出改进会议报道,但收效不很明显。报道围着领导转。在会议报道中,领导的讲话和活动占较大篇幅。一些一般性的长篇讲话,甚至也原封不动的见报,一占就是一两个版。有些领导下基层  相似文献   

5.
李砚琳  王波 《青年记者》2003,(11):31-31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经常出现。就会议报道本身来讲,它是通过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让读者从中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任务。对此,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而且要下工夫报道好,这是一项重要的宣传任务。可近几年来,各种报纸会议报道较多,使得一些读者感到报纸的可读性太差,没什么看  相似文献   

6.
会议和领导活动是重要的新闻信息源,党报在众多的报纸中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报的记者和领导机关联系最紧密,准许参加的会议最多,安排的报道版面也最充分,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理应成为党报的强项。事实上,党报也由此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性。一些都市类报纸对此羡慕不已,想方设法接近领导和参加会议。最近几年,随着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党报走进市场参与竞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市场调查中,竟然发现一些读者对党报的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并不满意。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党报的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没有与时俱进。尽管党报有…  相似文献   

7.
目前,仍有不少党报的会议报道处于读者不喜欢、领导不满意、媒体人自身也不欣赏的尴尬境地。由于各种原因,党报上那种"领导很忙"的会议报道过多过滥,那些虚话套话场面话、八股文章式的新闻越来越多,人民群众不爱看,斥之为"正确的废话",十分期待改革有关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其实,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时就主张报文宜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程市长“撵”记者的新闻:我为之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的宴,开不完的会议扯不清的淡,被泡在会海里,淹没在酒杯中,不管有没有新闻价值,大会小会必发一条消息,弄得群众非常反感。报纸上,连篇累牍的会议报道让读者望而生厌;广播上,接连不断的会议新闻让听众闻而兴叹;电视上,比比皆是的会议场面让观众看了心烦。对一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领导活动报道上头版、上头条,成为各级媒体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就拿报纸来说,头版是报纸的脸面,是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然而,各地党报的头版显要位置,经常都被当地领导的调研、会议、检查、慰问等活动报道占据。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就少之又少。这样,导致党报的阅读率和影响力大为降低,和群众的关系渐渐疏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俞安 《记者摇篮》2010,(4):18-18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经常出现。就会议报道本身来讲,它是通过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让读者从中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任务。对此,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而且要下功夫报道好,这是一项重要的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11.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没有读者,就起不到宣传作用。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报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围绕可读性做文章。只有讲究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才能使报纸的质量得到提升。让可读性强的新闻上头版去年,我们把让可读性强的稿子上头版,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措施之一。一版是报纸的“脸面”。读者看报,往往是先看一版。而一版往往又是报道党委、政府和领导活动的“要闻版”。如果在安排稿件时,不考虑广大读者的需求和可读性,全都安排的是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内容,那么读者势必会“一目十行”,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一版的作…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传统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来说,由于自身承载着极其多的会议报道任务,通过改进会议报道,让读者喜欢会议新闻,让会议上不是新闻的东西从报纸版面上消失,把真正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是不可或缺的品种。因为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工作部署,都是要通过必要的争议来传播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受众也需要通过会议新闻来了解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所以,从根本上说。除不必要者外,对会议新闻还不仅仅是压缩的问题,而是怎样按照新闻规律改进写作方法的问题。 会议报道的改进,经过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探索,确实出现了许多优秀之作,但过去形成的写作程式仍没有打破,中药铺似地罗列某某讲话、某某强调的报道,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座次式的排列出席者名单的报道,在报纸上还屡见不鲜。这不能不引起报业同仁的足够重视。 报纸是一种以新闻为主体,报道和评论现实生活,引导社会舆论的定期系列出版物。一张报纸或其中一条新闻,要让读者乐于接受,使他们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受到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不仅在于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具有重要性,而且还在于可读。不可读,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存在的意义。会议新闻尤是如此。要使会议新闻可读,必须在写法上创新。  相似文献   

14.
当今报纸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图文并重”也成为当今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图片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图片报道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已真正担当起主角。图片新闻是报纸这一特殊商品中重要的包装元素和商品要素,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要让报纸的“眼睛”亮起来,新闻图片要“善于说话”,要能通过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和过硬的摄影本领,在“抓拍”上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15.
冯冬梅  朱斌 《新闻窗》2009,(3):48-5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信息需求出现了很大变化,一向被都市类报纸所忽视的时政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版面上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然而,尽管许多都市类报纸在做好时政新闻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读者似乎并不认可,认为时政新闻可读性不强、报道方法模式化,枯燥乏味。读者不喜欢读,上级领导也不满意。如何让这种状况得以改变,吸引更多的读者?依然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会议报道太多,读者不满意,办报人不满意,甚至领导也不满意,如何从会议报道的怪圈中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正确认识会议报道,认真搞好有价值的会议报道。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提到会议报道,大家就摇头,特别是在报社内部。会议报道真的就没有新闻价值吗?群众一见就头疼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会议报道,大多指的是党务政务方面的会议报道,这样的会议不仅事关全局,而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个人的利益,你能说  相似文献   

17.
陕西日报的编辑、记者们,把他们的报纸检查科誉为新闻工作的“纪检委”,这是因为报检科的同志查处失实报道严肃认真。以往,这家报社的领导尽管反复强调要认真解决报道失实的问题,可是这种错误仍时有发生。报社常常收到读者反映失实报道的来信,有人甚至拿着报纸找上门来。因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查处,群众很不满意。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一些单位大小会议都要上报纸,一些领导干部在电视中露面过多的现象,要求报纸不当“会议公报”,领导不当“电视明星”。李福顺说:“报纸上总报会议,领导总上电视,一是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宣传效果不好,老百姓不爱看。”他说:“这种情况只靠新闻单位是很难顶住的。所以我今天给  相似文献   

19.
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可以说是最容易写的一个品种,说它好写,是因为它好发,写起来不用费心: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召开某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其实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分量”,新闻就可以登上报纸的重要位置和电视的黄金时段。写这样的东西,记者甚至不需要费什么脑子去想一个好的导语。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也可以说是最难写的一个品种,说它难写,是因为它难以出新,千篇一律的“会议体”在报纸上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对记者而言,写出大块的会议新闻,很难说有什么成就感,不重要的会议被发成“豆腐干”,反倒会有种挫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本人认为,最难写的新闻就是会议报道,而会议新闻恰恰又是县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新闻写活了,整张报纸就跟着生辉增色,如写的呆板和模式化,便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其宣传功效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才能让会议报道改变老面孔又不弱化宣传的功能同时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紧扣主题与多向思维的关系。一般来讲,每个会议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丢掉主题,也就达不到会议报道的目的。但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