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玄学,是形而上学的另一译名。形而上学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亚里士多德作品的原文为tameta ta physica(即拉丁文的metaphysica),意为“在物理学之后,”故又称《物理学后诸篇》。形而上学后来转化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三,其中之一即是指研究感官不可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20,(1):35-39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体"不是存在,而是作为可感事物的"存在"。一方面,实体即"是其所是",是不再表述任何其他事物的终极载体。其既不述说主体,也不依存于主体。另一方面,实体即"这东西"或"可分离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却又是可分离的。而实体的生成则是指可感实体的生成。"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是掌握其实体学说的关键,也是进入亚里士多德哲学之秘钥。  相似文献   

3.
关于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生活在那一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写出了《物理学》以及十四卷哲学巨著《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的意思就是"物理学之后".后来大科学家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更是把物理学直接称作"自然哲学".可见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相似文献   

4.
试论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实体学说的逻辑演变谭仲实体,在西方古典哲学中,有两种基本的涵义:其一是指个别的东西,确切地说,是指个体在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的东西;其二是指宇宙总体或存在之大全。前一种涵义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确定的,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逻各斯”一词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虽有多种不同用法,但主要的,他是把“逻各斯”看作本原的。“逻各斯”与火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了赫拉克利特的本原学说,并且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一“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①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就是从追求“永恒的”本原,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何为本原呢?“本原指万物的根源或元素”②。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③,那么,…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经历了《范畴篇》、《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发展。《范畴篇》通过范畴分类,确立了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本体。《物理学》通过考察自然物的动变原因,提出了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等概念,作为存在本质的初步规定。《形而上学》本质论,通过分析质料、形式和个别事物诸概念,确定形式和存在的本质。潜能和现实学说则从现实出发,将质料和形式统一于个别事物中,确定现实的存在是“自身被形式所决定的个别事物”。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古希腊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物理学、逻辑学、美学等领域都发源于此,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希腊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则称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的确,亚里士多德开拓了逻辑学、动物学、生物分类学等全新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那些最初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中间,多数人都是只把物质性的始基当作万物的始基(apxn)。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实体常住不变而只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这里指出了在古希腊多数人(但不是全部)的哲学中,有两类始基:其一,指生成宇宙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的原初物质形态,其二,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原素。本文将伊奥尼亚派的“始基”学说称为“生成说”,“原子论”者及其先驱的“始基”学说称为“构成说”,力图揭示前者向后者的逻辑演进过程,侧重明确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在其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影响很大,但国内学术界大多认为他的实体学说思想前后矛盾。然而,实际上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尚有失偏颇,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不统一只是表面的,而其思想深处是具有统一性的,这个统一的出发点是“这一个”。  相似文献   

10.
按照大多数注释者的意见,《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逻辑学著作,它集中考察了逻辑范畴的分类及规定。但是,它在逻辑地规定范畴的同时,涉及了许多后来为《形而上学》所发挥的第一哲学内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概括来说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进一步说是关于存在本体的学说。《范畴篇》的第一哲学意义,就在于它通过范畴分类,找出并确定了第一哲学的对象——本体存在;初步规定了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本体范畴;并提出了确定存在及其本体的第一哲学标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简略论述。对存在的范畴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哲学都研究存在,但存在究竟指什么,众说不一。亚里士多德开始独立撰写哲学著作时,就把目光集中于这个问题,他从逻辑学出发,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的“天赋观念”学说,从亚里士多德的不死灵魂的回忆说启始,到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的神启和信仰的学说,再到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学派的笛卡尔的“天赋真理”说、斯宾诺莎的“天赋真观念”说,以及莱布尼兹的“天赋能力”说,经历了一个逐步消解“天赋”程度的过程。这一演变路径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科学和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素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     
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莱文、德文和英文。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除此以外,中世纪还有很多学者深受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影响。“我爱老师,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3.
质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范畴,弄清它的含义,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首要任务。本文从质料范畴的形成、从生成角度、从实体论角度三方面对亚里士多德质料范畴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系统的演化究竟是系统自发自我组织的过程,还是受到外部特定指令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一直是哲学、科学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绝大多数古代和近代西方学者都把演化看作为由外部特定指令推动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寻求“第一推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托·阿奎那证明“第一推动者即上帝”;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外力作用观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的主题是推理。逻辑学是关于推理的学说,是推理的理论。对推理的研究,从现有的资料看,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和古中国就已经开始了。“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推理。一、换位推理:把一个命题的主谓词位置颠倒。例如.如果快乐的不是好的(东西);那么好的(东西)也就  相似文献   

16.
论“力行哲学”的建立张皓作为国民党政府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思想工具的“力行哲学”,是蒋介石在歪曲、利用孙中山创立的“知难行易”学说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蒋介石在1928年2月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尤其在1932年2月重新上台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之后,采纳军师...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历史观已经具有了社会历史进步发展的直觉认识。亚里士多德历史进步的发展感体现在他的社会起源学说中,建立在“形式质料说”和“目的论”之上。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1893-1988)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致力于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生著述30余部,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梁漱溟做科研具有突出而鲜明的特点,对我们颇具启示和示范的意义。其特点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哲学路径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本质主义哲学强调“本质”概念的普遍性及其相对于“存在”的优先地位。与之相对,阿奎那建立了一种本质特殊学说,转而强调“本质”的层次性以及个体化原则,进而从根本上颠转了本质主义哲学,并且对后世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与人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不仅是哲学大师,而且是逻辑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奠基者或重要创始人。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总结了以前所有哲学家的思想,还澄清了他们的混乱,并且把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代表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水平。正因为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故后人对他的哲学立场派别归属问题,众说纷纭,不一而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论灵魂》。在他的诸多哲学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从古代希腊哲学的发展史看,进而从全部西方哲学史来看,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吸引了西方众多学者的探索。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