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节教材主要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要变法活动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二是维新变法运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是一次资产阶级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受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并应过科举,中了举人,十八岁后,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的介绍,拜康有为为师,思想上深受康有为的影响。1894年随康有为入京会试并帮助康有为从事各种维新活动,如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等,他是康有为的主要助手,历史上并称为康梁,是戊戌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可说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杰出政冶活动家  相似文献   

3.
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维新变法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创办的新式学校。学堂的命名有培植万木,为国造就栋梁的寓意。康有为决心为培养兼通中西学说,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招收具有一定文化且有志于维新的青年作为自己的弟子。办学时间虽然较短,但很有其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康有为培养维新力量的万木草堂和维新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出版维新刊物——《中外纪闻》;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相似文献   

5.
以往围绕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是否扮演领袖角色的争论存在两个盲点:一是狭隘地把维新变法运动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未予注意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康有为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局限于从康有为的具体职务和政绩来分析他的影响和角色,未能看到这场运动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已经学会了运用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报刊媒体、建立政党性质的学会以及援引国际外交力量等现代政治斗争工具为自己的政治实践服务。这些新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走向,是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能够扮演领袖角色的重要助手。  相似文献   

6.
《甘肃教育》2009,(10):F0002-F0002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协助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意义及其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张维新救国,变革图强,深受国人的敬仰。康有为的一生与我国图书馆事业有着很深的渊源,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探索者,他开办“书藏”,游历各国图书馆,为创建中国近代图书馆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在政治上主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成为领袖之一,与康有为齐名。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后与康有为一样沦为保皇党人。晚年,他脱离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教...  相似文献   

10.
论麦孟华     
麦孟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忧国忧时的苦行者。他一生追随康有为从事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和保皇救国、君主立宪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新变法时期重要的宣传活动家。  相似文献   

11.
刘逢禄作为清代今文经学的倡导者,其公羊学思想不仅上承汉代董仲舒、何休之公羊理论,而且下启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开一代新风,为近代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春秋公羊学之所以能在清代得以复兴,刘逢禄颇有功焉。  相似文献   

12.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围绕着维新变法,就如何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提出了种种主张,形成了他的完整的维新变法的人才思想。本文试图就此作点初浅探讨,以期得到同志们的教正。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一方面承接早期维新思想形成自己的变法理论体系,同时成功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实践了一整套溶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德识才智的教育为一体,“兼习中西”的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教育理论,造就了大批维新人才,在形成和推动戊戌维新运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侃 《历史教学问题》2001,(3):20-22,19
甲午战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十八省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明确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四项主张 ,即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① 。其中“迁都定天下之本”虽属“权宜应敌之谋” ,但终关乎天下根本 ,构成维新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这一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却少有研究 ,本文拟就康有为的迁都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迁都是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的迁都思想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都是为了变法图…  相似文献   

15.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改良派,为实现救亡图存、兴国富民的政治目的,倡导和重视女子教育。在改良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先进妇女开始觉醒,女子学堂陆续创办,女子留学渐成风气。  相似文献   

16.
在评价 1 9世纪下半叶那场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时 ,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其实 ,这是一种偏见 ,因为它虽然概括了维新改良运动的主要方面 ,却忽视了维新改良运动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野的维新改良派在基层所进行的维新斗争 ,所以就不能全面地反映维新改良运动的全貌。被康有为称为“海内耆儒 ,为时领袖”的刘古愚就是一个坚持在乡野进行维新改良的独树一帜的维新派。刘古愚 (1 843~ 1 90 3 )出生于陕西咸阳天阁村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幼年父母双亡 ,靠兄长供养读书。 1 875年 (光绪元年 )中陕西乡试举…  相似文献   

17.
潘之博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一生追随康有为,与麦孟华构成康有为维新事业的“两驾马车”。他久戍军旅,戊戌变法前后致力于武装“勤王”运动,后又协助康、梁开展“运动倒袁”和“开放党禁”活动。袁世凯称帝时,入冯国璋幕府,联合各方倒袁势力。潘之博勇武雄才,忧国忧时,是近代著名的爱国猛士。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能被证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康有为又是怎样总结戊戌失败经验教训的,请看本文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继承古典目录学考辨学术流变、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著作宣传托古改、制宣传以日本为样板维新变法,为学子荐书导读、指引门径,开启民智培养新国之才;参采中西构建书目分类新体系和著录新体例;预拟一整套弘远的世界性书目的构想。康有为是使古典目录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化、平民化,向近代目录学转型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在教学目的上,康有为把从事教育作为政治维新、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他自己办学培养维新人材,用经世治用思想教育学生,并提出“治学莫大于救国”的思想;教学内容上,通过《长兴学记》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康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学方法上,康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