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非政府组织立法从单纯的行政法规发展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多层级立法体系,从单纯的社会团体规范发展到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规范等多类型规范,从单纯的非政府组织登记管理和日常管理发展到非政府组织登记管理、日常管理、税收管理、内部治理、社会监督等多维度管理,从单纯的监督管理发展到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机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立法理念上的,也有立法框架和技术上的。因此,有必要在树立非计划思维的理念以及权利本位理念的前提下,在完善管理法的基础上,实现上下位法的配套衔接,加强非政府组织激励立法,优化非政府组织监督管理立法结构。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制度是其参与国际法律体系制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非政府组织日益成为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国际法律体系中有关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其参与国际事务的障碍。因此,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实现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构建,主要有制定统一条约规范和自我管理行为准则等路径选择。联合国及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相关实践表明,以国家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自我管理和规范日益成为构建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的建设是保障公民结社自由权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着登记注册难、法律法规的立法目的难以有效实现、法律层次上的立法缺位等问题。为此,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即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应当转型;废除对其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形成非政府组织登记注册的多样性;积极制定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法律等。从而进一步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建设,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权。  相似文献   

4.
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是指由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权利的社会弱者,自愿提供无偿性的法律帮助,具有补充性、志愿性、公益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在系统阐述我国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主体、职能、对象、范围和形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三个障碍:缺乏规范、资金不足、人力有限。为了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笔者建议完善相关立法、提倡法律援助的社会化、加强各法律援助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非政府组织(NGO)作为除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种社会组织形式,已成为全球治理机制中一个重要性日趋增强的新兴角色。这些年来,非政府组织在我国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它们在经济、教育、体育、文化、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积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法律规制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等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是公众参与环境事务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是在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现状及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建设;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行政程序立法,需要首先明确我国行政程序法在行政、实体、程序、国际、法律等五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立法观念,遵循立法决策程序,充分借鉴地方上行政程序立法的成功经验,制订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相似文献   

8.
对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进行个案剖析,分别从营造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制度法律环境,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监督、评价等相关制度体系;以及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提高非政府组织的自我组织能力等三大方面,提出了促进非政府组织和谐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法治社”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三维治理结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相互配合,起到拾遗补缺的功能。但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起步晚,政府对非政府组织依法适度监管和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制等行政法学的研究问题,需予以关注并研究。本文就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其立法基础和标准不统一,导致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相互矛盾。我国应确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有期限、有偿使用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应以立法形式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形势比较严峻。治理理论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不应只是定位为政府领域的管理,而应将它定位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以充分发挥NGO等社会主体的作用。因此,要明确政府与NGO的角色定位,健全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12.
第三部门具有的民间性、专业性、志愿性等特点使其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具有特殊优势。但是,由于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第三部门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时极易受到法律、社会环境、公民意识、资金人才甚至自身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在历次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我国第三部门的表现充分暴露了第三部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不足。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术理论、法律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改变制约第三部门发展的因素,以提高第三部门参与危机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NGO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我国NGO在发展中还存在官方化倾向严重、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差和自主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转轨、脱钩和新建相结合,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增强自主筹款能力,提高人员素质和自主治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以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互助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不仅包括国家行政,而且包括社会公共行政;国家行政和社会公共行政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的关系。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和NGO本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社会公共行政和NGO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和功能的更大发挥。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法律方面尤其在行政法上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共行政及NGO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资源法全面有效的实施是搞好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立法的实现和环境司法的前提,在环境行政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一个负责统一管理的主管机构、权力配置不合理、执法能力和执法观念的缺失等。应从促进立法、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公众对环境行政的执法监督,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法律意识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与环保NGO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任何个人、组织和团体都依法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和参与环境管理。环保NGO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环保主体,在实践公众参与制度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制度的不足之处和环保NGO在推动环保事业,实现公众参与方面的作用,我国应通过立法和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制度来推动公众参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非政府组织是公民对宪法所赋予的结社权这一政治权利的行使,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是我国公民社会不断成长的产物.本文探讨的是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分类和产生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我国行政法以及行政主体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在中国现行的民主法律体制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完善公民的结社权,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模式等方式来不断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诽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治民主,塑造民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着官办色彩浓厚、规模较小、筹集资金能力较低、管理落后等问题。为此,我们需采取以下对策:厘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职能,摆正两者的关系;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与管理,优化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机制;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统一规划,使其健康、平衡发展;制定和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对非政府组织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19.
商事主体资格的宽泛化、商事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商事行为的普遍化、商事规则的弹性化和商法内容的公法化是现代商法的主要特征。由此决定了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构建必须实行商事登记的强制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制定统一商事登记法、重视程序性立法、实行行政性登记管理、简化商事登记程序、采取分类登记制度、强化商事登记效力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对群体性事件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可知我国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诸如"被动公开"和"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缺乏合理的评估与问责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转变政府行政观念,增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与真实性;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信息发布口径,建设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开展信息公开评估,建立信息公开问责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