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万正发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77-78,87
翻译是一种源于原文,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参与者的交际过程。译文是译者与众多社会因素协商谈判的结果。翻译行为中,译者和委托人的不同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翻译活动和译文的评价,译者与委托人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各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沟通,实现职业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现转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作者,译文,译者之间主体性关系是平等的,翻译是译者基于译文与原文及作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帮助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使译文更能传递原文韵味。  相似文献   

3.
旅游文本属于诱导型文本,其翻译比其他类型的文本更加侧重于译文的可接受性.根据目的论,旅游文本翻译的原则是:以游客理解为中心,以宣传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为目的,在不违背原文主旨大意的前提下处理译文信息量和表达形式,协调翻译委托人与原作者的关系,协调保留原文文化信息与游客理解译文的关系.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之下,译者可采用增译、省略、类比等翻译技巧来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4.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5.
罗宾逊的《译者登场》一书,以翻译身体学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个人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批判了西方主流译论的理性主义倾向,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流的种种可能。通过解读,得出译者可以以自身感受决定原文和译文的趋势,这是独白而非对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Gutt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Howard Goldblatt《酒国》英译本为例,对其英译本中的成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译者应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较为准确地把握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盼,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翻译汉语成语,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任务是对各种有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地认知和推理。把原文作者企图实现的用意,即原文作者力图明确的事物,根据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和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晴雯判词》是一篇脍炙人口著名诗作,此篇有好几种英译本,文章尝试考察《睛雯判词》的两种英译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作的推理和示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下,译者更须重视与其他翻译主体即原著作者、原文文本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9.
法律翻译从原作者、源文本、译者、译文读者到委托人均具有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殊性,正是这些特殊性令法律翻译具有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殊原则,即:内容上的精确性,表述上的专业性,表达力上的等效性。唯有掌握了这样的特殊原则,法律译者才能提供合格的、令各方满意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作为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关联论,给国内外语用学界乃至语言学界带来了较大、较长远的影响.根据关联论,翻译活动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包含两个明示一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两个交际过程中,译者具有听话者和发话者的双重身份,所以译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明示一推理交际过程的成功与否.本文从译者应如何担当好听话者和发话者的角色这一视角,摘取本文作者在翻译课堂上的作业与练习为实例,着重讨论并归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帮助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读哲学家Tyler Burge的语义外在论,本文研究审视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关系,阐释了由于语义个体化的社会性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翻译批评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主体之间应当互动沟通和交流,从而确保翻译的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互文性的跨文化交流,自翻译研究与互文性理论结合以来,翻译研究的互文性打破传统翻译研究的封闭模式,视角再次转移到翻译多重主体之一的译者身上。本文从互文性理论角度研究并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扮演原文读者、原文阐释者和译文作者三重身份。  相似文献   

14.
在对翻译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常忽视了其他学科对翻译的影响、参考语言带来的局限性及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译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没有认识到大多数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的提出都受这三种背景因素的制约,结果往往被翻译标准束缚得不敢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即认识这一活动中所涉及的因素;原文作者、原文文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文本、译文读者,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译者对翻译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矛盾就会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认识在翻译活动中自己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 ,要处理好与原文作者、原文及译文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译者首先要了解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及其写作风格 ,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解读原文。译者在翻译原文时 ,必须注意译文和原文在字词、句子结构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对等现象 ,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行文传达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 ,译者在翻译时要尽最大可能地忠实传达原文风格 ,压抑乃至隐藏自己的个人风格。在处理和译文读者的关系时 ,要充分考虑读者群的接受能力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 ,及由此形成的读者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16.
论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洁  李强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99-101,108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介入翻译选材和原文文本的理解;作为再作者,译者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17.
移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在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形成了象似性的美感流动。译者推己入文,文我合一,将移情审美投射于译文,激发读者的美感享受。这对翻译中象似性移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译文表达如情感丰沛必可赶超原文。  相似文献   

18.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间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移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在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形成了象似性的美感流动。译者推己入文,文我合一,将移情审美投射于译文,激发读者的美感享受。这对翻译中象似性移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译文表达如情感丰沛必可赶超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