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伦·科普兰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科普兰的创作当中,协奏曲只有两首。对其中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中的旋律进行阐述分析讨论,并总结出对科普兰旋律创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艾伦·科普兰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科普兰的创作当中,协奏曲只有两首。对其中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中的旋律进行阐述分析讨论,并总结出对科普兰旋律创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巴赫创作于1735年的《意大利协奏曲》是一首为键盘乐器所写的作品,它是巴赫对维瓦尔第协奏曲的继承和发扬。这首协奏曲带有意大利音乐风格,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同时巴赫用复调手法创作,使作品显现出跨地域性的风格特点。这部作品在巴赫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巴罗克时期协奏曲创作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4.
巴赫,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他擅长使用复调来诠释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高品质乐曲。《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所创作的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其中一共包含六首作品。每一首作品的配器都不同,极其灵活。这部作品完美的展现了巴赫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等方面的论述,来探究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协奏曲》三个乐章中的旋律都具有自己突出的个性。这与巴赫大多数作品中那种浑厚复杂的特点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是由于主、复调音乐的不同创作手法造成的,复调创作技法将各声部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巴赫的多数作品厚重有余,灵巧不足,而主调音乐将大部分注意力置于旋律之中,所以灵活自如。巴赫在创作《意大利协奏曲》时尝试插入复调形式,不是为了与主调形式形成对比,而是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复调因素编织在主调音乐的背景中,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调性,统一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1772年,19岁的莫扎特仅用六周时间就完成了他人生仅有的五首小提琴音乐作品,其中《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稍显稚嫩,到后面三首小提琴作品的音乐逐渐走向成熟,莫扎特也在不断创作中体现出他小提琴创作的基调与特点.本文将以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为研究主体,并对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7.
刘宇  孙黎 《中国教育学刊》2020,(2):F0003-F0003
课题调研情况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一生中除歌剧以外最为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并且贯穿莫扎特的一生。本课题主要以莫扎特的23首原创协奏曲为研究材料,其中包括独奏钢琴与乐队协奏曲21首、双钢琴与乐队协奏曲1首、三架钢琴与乐队协奏曲1首,主要探究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风格发展、演奏特点、演奏版本比较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肖楠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0):85-87
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四大经典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也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不仅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一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首。后人将其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本文结合18世纪的历史、文化及贝多芬的创作,对这部作品在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对古典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生创作了许多乐曲并采用了不同种类的体裁,被后世尊称为"乐圣"。在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中《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规模最为庞大的,因此又称它为皇帝协奏曲。本文将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特征、音乐内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协奏曲。  相似文献   

10.
无伴奏合唱《At the grave》是塔涅耶夫第二十七号作品《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中的第一首。该作品创作于1909年,在俄罗斯的音乐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波隆斯基的长诗。这部作品涵盖了塔涅耶夫深刻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作曲家鲜明的复调性天赋。本文从音乐表现、和声、复调等方面对这首作品的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科普兰曾经说:“听众是音乐作品的最好评论者。”科普兰是美国民族主义作曲家,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早期,他以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结合当时流行的各种新音乐创作了许多作品,并且喜欢把爵士乐的节奏与严肃音乐语言结合起来,以此来探索美国音乐风格,如《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等。在中期,听众与作品之间的沟通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科普兰觉得作曲家不能光顾自己写,而不顾及听众的感受和需求,应该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让听众能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所接受。所以他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并广为流传,如舞剧《小伙子比利》《阿巴拉契亚的春天》等。后期,他采用了十二音作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第五钢琴协奏》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他在协奏曲领域里的终结之作,整部作品在各方面都代表着贝多芬协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尤其是进一步推进了协奏曲的交响化倾向,开启了浪漫钢琴协奏曲创作的大门,对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分别从作品中丰富的钢琴演奏技巧及表现力、钢琴与乐队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作曲家对乐曲乐章之间的设计及华彩部分的独特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举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雷格尔改编的双钢琴《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的典范作品,将意大利简洁灵活的音乐风格与德国传统的复调音乐风格相结合,以忙碌而活泼的气氛为背景,采用动机性的旋律写作范式和三部性曲式(快—慢—快)的结构形式,大量运用复调技法,充分体现了巴赫独有的协奏曲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德国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时期的端庄典雅,又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高贵温柔,他的交响曲,室内乐,歌剧等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他生平只创作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唯一一首用小调谱写的作品,其曲式结构,音乐表达风格皆值得深入推敲。本文将从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出发,探究其背后的创作背景这首乐曲艺术风格的诠释和音乐风格特征及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以来,多数作曲家选取古诗词作为题材进行音乐创作。笔者选取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为例,重点对《枫桥夜泊》创作以及演奏技巧这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分析这首曲子的创作思维、调式创新以及演奏方面的技巧和艺术处理这几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这首当代创编协奏曲进行探索,从而拓展演奏者对于一首乐曲更深入的思考及理解。  相似文献   

16.
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巴赫,写了很多的作品,但小提琴协奏曲仅有《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这三部。巴赫最受欢迎、最为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是《E大调第二协奏曲》,这首曲子充分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对于巴赫在小提琴协奏曲上的创作手法研究,以《E大调第二协奏曲》为例最为适合,该曲子可以淋淋尽致将巴赫的音乐风格、创作手法等一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时至今日,这首协奏曲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热爱和追崇,而本文也就《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现代色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金顺福 《林区教学》2014,(10):111-112
普罗科菲耶夫是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在美国刚开始受到了冷遇,但是第二年4月在巴黎演出成功,其也是普罗科菲耶夫五首协奏曲作品中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曲式分析、音乐结构、演奏技巧上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非常有个性的创作手法,是非常新颖而活跃的作品,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技术上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演奏要求。  相似文献   

19.
《魔鬼的诱惑》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其中一首,从创作技法的角度而言,有对传统创作的沿袭,也有自我勇敢的创新,形成普罗科菲耶夫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其这一首《魔鬼的诱惑》的研究,从曲式,和声,复调,调性,节奏等方面,旨在揭示普罗科菲耶夫在其这首《魔鬼的诱惑》中所应用的创作技法,从而对我们以后的创作能做出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临安遗恨》是以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事迹为创作背景,以著名的乐曲《满江红》为背景素材所创作的一首大型古筝协奏曲。古筝协奏曲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一个概念,在结构上,突破西方"协奏曲"束缚,中西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该作品将古筝演奏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筝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