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扁鹊见齐桓公>也算是传统篇目了,老版、新版教材都选人,一些省编教材也选入了.但就笔者所看到的相应的<教学参考书>或一些教案集中,都把矛头指向齐桓公,批评他讳疾忌医.我又查<二十四史人物故事>、<齐文化大观>等书,都是这样的观点.但自己在阅读中越来越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扁鹊治病》。课文的大意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当他第一次见到国君蔡桓公时,便直接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告知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还会加重;而蔡桓公根本不听扁鹊之劝,认为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以后每过十来天,扁鹊都要来拜见蔡桓公并劝说一次.彝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无济于事.扁鹊干脆逃到秦国去了。等到蔡桓公感到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3.
《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仅怪他本人吗?首先,扁鹊第一、二、三次见蔡桓公说清疾病后,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更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当时蔡桓公并未有痛苦之感,他又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轻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为何不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因,从而使蔡桓公相信,而他却只和仆人简单说明几句,这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其因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却逃出秦国,这更是…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献《韩非子》中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文章的大意是:扁鹊一见到蔡桓公,便直截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说得神乎其神,而蔡桓公根本不听,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没有病,是医生的职业习惯让扁鹊喜欢用治没有病的人来邀功。以后每过十天,扁鹊都要来劝说蔡桓公一次,弄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是无济于事了,扁鹊见到蔡桓公就回头避开,后来还干脆逃走了。等到蔡桓公发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蔡桓公很快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5.
《扁鹊见蔡桓公》应该是各位读友非常熟悉的文章吧?文章想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而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只怪他本人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时蔡桓公也没有痛苦之感,他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相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没有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状,更没有尽力想办法说服桓公,只和仆人简单地说了几句,这是他疏忽了,还是胆小怕事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逃出秦国…  相似文献   

6.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板书).故事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7.
神医扁鹊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扁鹊治病》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考证,约生于公元前407年,卒于公元前310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都熟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神医扁鹊见到蔡桓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久病缠身,不料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而丧命。这个故事赞扬了扁鹊的医术高超。但辩证地看,不难看出扁鹊医术有余,而医心乏力。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缺少艺术性的劝说,往往会适得其反,受众不接受医治,最终扁鹊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如此看来,扁鹊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神医,空有一身高超医术却治无从施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有许多类似于扁鹊的教师,他们高学识,高智商,  相似文献   

9.
<正>扁鹊是中国古代名医,他还有两个哥哥。一次,魏王问:你们哥仨谁的医术最高?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因为行医治病,防患于未然者最高,病初起而手到病除次之,病人垂死时才挽救人,保住了生命,但早已元气大伤,为最差。假设他们三兄弟不是医生而是教师,我们又需要谁呢?我认为是扁鹊。因为教  相似文献   

10.
时间:公元前201年地点:网吧人物:扁鹊、侍卫、蔡桓公好几天,蔡桓公都没有上朝,大臣想他可能是生病了,就叫神医扁鹊去看看。谁知他不在宫里,最后扁鹊用全球定位系统在一家网吧发现了蔡桓公,他正在和两名侍卫玩着电脑游戏呢。扁鹊来到那家网吧,他刚进网吧就看见蔡桓公睁着一双疲惫的眼睛正贴着电脑屏幕在玩游戏。扁鹊喊了好几声,蔡桓公才转过身来看了看他说:“找寡人何事?老扁。”扁鹊说:“大王,你整日在网吧玩电脑,我想你可能已经有病在眼睛上蔓延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转成其他病症的。”桓公却不理会扁鹊的劝告,又接着…  相似文献   

11.
汤敏飞 《湖北教育》2002,(24):46-46
《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所讲的故事人所共知:蔡桓公患病从肌肤发展到内脏,又从内脏发展到血液骨髓。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蔡桓公不仅不听名医扁鹊的劝诫,而且责怪扁鹊“无中生有”,结果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扁》文故事虽然简单,哲理却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2.
古之扁鹊,德医双馨,誉满神州,蔡桓公未听忠言,故有病入膏肓之果!惜哉!惜哉! 天子感扁鹊之功德,铸金杯一枚,赐之。扁鹊拒之曰:"莫敢受也,此杯应授伯兄。"天子曰:"天下皆知扁鹊,未知伯兄何人?"扁鹊对曰:"吾兄治于未病,无名而功著。”天子又铸银杯赐之,扁鹊拒之,曰:“堪受此杯者吾仲兄也。”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14.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言《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选自《韩非子》(板书)。故事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  相似文献   

15.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著名丞相,一次,他随同国君齐桓公到高台上,向远处眺望查看。两人在此密谋,准备攻打莒国。齐桓公站在高台上,有时面对莒国的方向,指手比划,说话时嘴张得很大,显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这项攻打莒国的军事机密,只有齐桓公和管仲知道,可  相似文献   

16.
讳疾忌医     
<正>【释义】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语出】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人物】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  相似文献   

17.
副词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配合实词造句和表达意义上的神妙与独到.《扁鹊见蔡桓公》写蔡桓公拒绝扁鹊的第一次忠告后,快节奏地连用两个"扁鹊复见"句.句中的副词"复",使扁鹊受冷遇依旧察看病情并反复劝谏的情境跃然纸上.当扁鹊第二次忠告桓公时,"桓侯又不悦."一个"又"字和两个"不"字,和盘托出了桓公拒绝忠告和对扁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人膏肓,无药可医。  相似文献   

19.
姚建国 《中学文科》2009,(16):96-9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弟兄三个人谁的医术最高?扁鹊脱口而出:以我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一点名气都没有?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把他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一点名气都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