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珩 《世界文化》2013,(6):34-3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粤之风北渐,全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广式早茶。广式早茶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吃广式点心。尤其在北方,饮茶就更在其次了。广东人吃早茶,倒是着实要喝一阵子茶的,红茶也好,乌龙也好,绿茶也好,总要喝得尽兴。一壶茶喝完,把壶盖子放在壶口和壶把儿之间,服务员就会为你续上水,这样一壶茶继续喝下去。难怪有人挖苦广东人是"早起皮包水"。  相似文献   

2.
赵珩 《世界文化》2013,(5):42-42
说起扬州的点心,人们总会想起富春茶社。那里的杂花色包子、虾仁浇头的两面黄炒面、火腿干丝都令人难忘。下午两三点钟,富春已是人满为患,沏上一壶茶,叫一客杂花色或是一碗干丝,无论是在前厅还是后园,早些年吃的内容实质倒是一视同仁。到富春吃点心,点心是很精致的,只是环境喧嚣了些,尤其是品种最齐全的下午(富春上午也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6,(1)
正昆山人喝茶不崇尚高雅的茶道,不追求名贵的茶品,不讲究精深的茶艺,不附庸古朴的茶经,而总是精心营造出一种别有风味的喝茶氛围,让请茶者、献茶者、送茶者都为喝茶者吹去和谐的春风。与喝茶有关的民间文化有周庄民俗"阿婆茶"、千灯民舞"跳板茶"和周市民歌《送麦茶》,都以喝茶为载体,分别描绘出一幕幕迷人的和谐景象。  相似文献   

4.
与吴裕泰资深茶艺师的会面,安排在吴裕泰王府井旗脱店的二楼茶馆。这里既能喝茶,又能博览茶文化,而且还收藏有一副传承了127年的“吴裕泰茶栈”老匾额,仿佛一篷古帆,载着老字号茶人畅游于茶海之中。“如果说质检员评茶是要评出茶的问题,那么茶艺师泡茶则是要泡出茶的极致。”  相似文献   

5.
北京人好喝茶,整日里茶不离手的大有人在,“茶君子”讲究喝口高的且要喝透,尤以用盖碗品香片为雅。我是老北京人,从祖辈儿上就喝茶,单好吴裕泰的茉莉花茶。原本不知天外有天,总认为茶就该是香的,今也步入老年了,有幸能在绿、红、青、白、黄、黑六大茶类里转悠,方知茶外有茶。但不知怎的,我还是好这京韵京香的“茉莉花茶”,特别是在秋天品香高时,茉莉花茶更不离口。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写鲁迅在东京的饮茶习惯时说:“鲁迅在写作时,习惯随时喝茶,又要开水。所以他的房间里,与别人不同,就是三伏天,也还要火炉:这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炭中放着铁三脚架,以便安放开水壶。茶壶照例只是急须,与潮人喝工夫茶相仿,泡一壶茶只可二三人各为一杯罢了。因此屡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须更换新茶叶。”  相似文献   

7.
大理忆旧     
我不善品茶,也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不过在大理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过去在大理喝茶的那些旧事. 茶事回忆 最近浏览电视,屏幕上跳出一个广告:“竹叶青平常心.”我以为是在说茶的,仔细一看,却是“竹叶青”酒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8.
正正月初六一过,老家村里浓浓的春节气氛也渐渐淡了下来。从春节前的扫尘、洗衣被、备年货到春节后的拜年、访旧友、做春客,忙忙碌碌已经十多天了。正月初八吃过早餐后,年届84岁的老母亲右手拿扫帚,左手提半桶清水,躬着老腰,颤颤巍巍地走向家里堆了多年的柴堆。我不知道她要做什么,怕她摔倒,就急忙拦住她说要做什么告诉我,我去做。老母亲说,不要你做,我自己做。接着,老母亲絮絮叨叨地说,家  相似文献   

9.
像封二图中这样两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孩子真能如此享受一顿丰盛的美餐吗?在他们面前放着一只篮子,里面装满水果、蔬菜,还有一个书包,里面有葡萄干面包和发面点心。既然穷苦的孩子们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美味食品可吃,那末一定有人为了让他们享受一下口福,送了这些好吃的东西给他们。他们确实吃得津津有味。画中的一个孩子正在做着淘气的事情,用手把一块发面点心举得老高,然后让它落到自己的嘴里。那只小狗,它也是他们的伙伴,看着它的小主人这样把一块点心从上而下送入张  相似文献   

10.
水乡茶趣     
江南地区盛产名茶,民间好茶成风。由此产生的茶文化构成了吴文化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多姿多彩的民间茶俗。上海西郊与江苏交界的水乡农村就保持着这类富有地方特色的茶俗活动。满月茶 这是主人家在新生婴儿满月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庆贺的一种饮茶风俗。举办满月茶的当日,受邀的客人携礼前来,呈上贺礼后,便先要去看望一下新生儿及其母亲,说上几句吉祥祝贺的话语,然后再到堂前坐着喝茶。待来客到齐、茶点上桌时,母亲就会抱着婴儿出来,向众人答礼致谢,并逐桌敬茶。茶席结束客人告别回家之时,主人家会给每一位宾客送上一小包糖…  相似文献   

11.
左家琦 《大理文化》2010,(12):59-64
巍山人自古喜爱喝茶,也特别喜欢种茶,巍山也因此与茶有了不解之缘。据(唐)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说明蒙舍蛮是云南最早的种茶、制茶、饮茶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抢头水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白族农家有抢头水的习俗.这种传统习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不知延续了多少代,一直传延至今. 除夕,吃过团圆饭,农家男人准备好次日抢头水的用具,女人则备好明早做早点的食料,一家人便去看电视了.  相似文献   

13.
这是二○○一年的一天,正值史密斯一家吃饭的时间。他们吃的饭菜有炖肉、青豆、土豆,还有史密斯夫妇饮用的酒,小史密斯喝的牛奶。除了那个炖肉不是真肉而是由高蛋白质的大豆制成的以外,在这些饭菜中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这种肉吃起来却和真正的炖肉味道一样。虽然时值深冬,冰雪覆盖大地,史密斯一家吃的  相似文献   

14.
湖南桑植白族人用茶的礼俗各种各样,但都能体现其文明风范和礼仪教化. 白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习惯喝煨茶,家家大塘爨架上或灶门顶,总有铜爨壶或陶质罐煨着浓茶."客来筛茶"是白族人待客礼仪中最基本的一环.筛茶,无分生熟亲疏,过路人、陌生人来家,当然一律称"客",必以茶待之;就是口渴人来家"讨口茶喝",女主人也会忙将所煨浓茶筛给他一碗、两碗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茶道     
唐代的茶道谭前学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最初,茶仅被当作一种药材使用,也不叫茶,而被称为"苦茶"。茶从药用过渡为一种饮料,大约是在西汉。三国时期,至少在江南一带,饮茶的习惯就已形成。至魏晋南北朝时,饮茶之风在上层贵族中已成为一种嗜好,并已开始用茶...  相似文献   

16.
喜欢喝茶,那是我在蒸汽火车头上养成的习惯。由于要挥舞双臂往炉膛里添煤,熊熊烈火烘烤胸膛,汗水湿透了衣衫,喝下的茶水都是大口大口的,可以说多出于生理需要,解渴而已。后来进了机关,喝茶的习性也一直伴随,丝毫未改。坐办公室的时间长了,方才觉得,喝茶其实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那份平和的滋味,散发着繁华浮躁中的优美和淡泊。  相似文献   

17.
世界人民爱喝茶小阮中国人爱茶自不待言。除了熟知日本人喜欢饮茶,其他各国是否也有此爱好呢?知者甚少,或者还有误解认为老外只钟情咖啡、苏打水(汽水)、可乐、矿泉水之类的饮料,对茶自然不会青眼相加。事实上,各国爱茶者为数众多。日本的茶道闻名遐迩,虽说和中国...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6,(6)
正昆山曾经有块闻名遐迩的寒翠石,那是从扬州引入又在昆山的多个园林中矗立过的名石,曾有苏轼觞咏、丹邱拜石、御史题名、顾瑛作诗的记载,但最后却像"人间蒸发"一样彻底消失,令人扼腕叹息。为寻找寒翠石的动荡身世,昆山文人曾在有限的史料中拼接起寒翠石的收藏轨迹,但还有许多不明不白的疑问值得继续去探讨,盼能理清枝蔓,顺藤摸瓜,使寒翠石能有  相似文献   

19.
剑川作家杨益均老师说,当年徐霞客来到剑川古城,北门外一老人接待他.没有让他去吃大鱼大肉,而是带他到剑川各地吃平常小吃。没想到吃得徐霞客赞不绝口,一一给他吃过的菜取了名字。如今菜名已无法考证。但这些徐霞客赞不绝口的菜却一直是人们最喜爱的。如果你来到了剑川,也可跟他一样,深入剑川大街小巷,尝尽剑川美味。  相似文献   

20.
以茶论人生     
刘瑜 《华夏文化》2010,(3):49-50
<正>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茶文化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受到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的浸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具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上,茶向来都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因为饮茶可以令人宁神静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高雅的精神文化品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饮料种类日益繁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似乎不再青睐于喝茶,即便现在有人喝茶,也很难体会到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俗话说"琴棋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