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无论当时,还是之后,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本文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来更是连年不断.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自然因素是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因素虽然不会促成某一种自然灾害的直接发生(1938年黄河决堤事件是个例外),但是,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经济,使近代政权既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御灾上有多大作为,也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减灾上有多大成效,从而加剧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致使人口大量减少、大规模迁移以及灾民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日趋崩溃;濒于绝境的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而抗争,并严重影响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5.
宋前时期安徽自然灾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前,今安徽境内发生水灾、旱灾、震灾、风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旱灾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水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历代中央政府重视救灾,采取蠲赈、仓储和治水等救灾举措,这些措施对纾缓灾情、救助灾民,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关中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和稳定期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的。风灾、水灾和旱灾的发生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风灾在农历六月份发生频率最高;旱灾则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而水灾绝大多数集中在秋季,尤以农历八月最为频繁。从其总体趋势看,唐后期风灾和水灾的发生频率均比前期高一倍。另外,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征也较为明显。这些自然灾害对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低温冻害、冰雹灾害、生物灾害已成为影响西双版纳农作物、经济作物的重要灾害类型,西双版纳自然灾害研究对于今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西双版纳自然灾害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研究范围广泛,聚焦于对水旱灾害、疾疫、森林火灾展开的成因、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对于低温冻害、冰雹灾害、生物入侵、兽灾等凸显西双版纳区域特点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灾害应对机制、防灾减灾思想、极端灾害事件的思考.今后的研究中,应凸显地区特色,加强整体性、跨区域、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苏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水灾、旱灾、虫灾等,其特点是损失惨重、灾害频繁、灾害具有季节性等,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恶化生态环境,摧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灾后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导致了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综合研究还是在专题研究层面,学界对晋察冀边区文艺史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颇值得重视和总结.但就总体而言,晋察冀边区文艺史的研究视角还有待转换,重要资料还需进一步发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尚需拓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不断发生,中国也不例外,如何提高大学生面临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方法,依据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南京某高校2010级新生开展防灾综合心理训练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组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偏执、SAS总分和SDS总分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灾综合心理训练有助提高大学生心理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1.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北魏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北魏地处中国北方,旱灾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低温冻害和水灾。加之北魏处于寒冷期,灾害影响比较严重。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尽力救灾。北魏救灾措施比之于西晋、十六国诸王朝来说有相当大的进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多数情况下尽力尽责地救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供电系统紧急修复四种不同排序方案的分析,给出了较为合理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建立到海南建省以前的40年间(1949-1988),海南岛各类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时间分布不平衡性和灾情严重性等显著特点。为抗救自然灾害,海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赈济物资、组织生产自救、提供农贷和提倡节约等。探讨这一时期海南岛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及抗救措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所著《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中国古代惟一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对之后以至近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进步发挥了切实的推动作用,但学界一直未能对其流播、研治情况做出系统梳理和详细论究.王嘉川《清前〈史通〉学研究》一书,点面结合,综理周密,独立考索,精识新见叠出不穷,不仅开拓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奠定了“《史通》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填补了这一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学界对清代云南灾荒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史料搜集与整理、灾荒本身及其应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应继续推进史料整理与数据化,拓展研究领域,加强理论探索、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注重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完善清代云南灾荒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清末的"荒疏"到民初的"逐步升温"、从20年代末的"小高潮"到沦陷时期的"萧条"、从建国后的"复苏"到60年代后期开始的"迟缓"、从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到80年代后期开始的"黄金时期",20世纪的北京史研究历经百年沧桑,起伏跌宕.进入21世纪后,北京史研究延续着"黄金时期"的高潮,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纵观北京史研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到其在研究单位、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能够发现当下研究之不足.结合中国史研究动态反思北京史研究,可知"进一步强化民国北京史研究"是学界的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7.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在全部救灾主体中,政府居于最关键的地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近代官府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既有兴修水利、农业推广、植树造林以及储粮备荒、兴办农村合作事业等防灾减灾的措施,也有赈济灾民、蠲免赋税等救灾赈济之举,些措施对保障灾民的生活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环境史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正式在史学界提出以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对各自的研究对象作了有益探索,产生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就我国而言,从20世纪末学界将环境史作为历史学分支探讨至今,亦有大作迭出。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CSSCI所刊环境史研究论文为考察对象,在阐述发文数量、学术影响力、研究格局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和有待努力深入的领域,借此希冀为我国环境史研究取得新突破或继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自然灾害因为其突然、力量巨大、无法控制,容易给社会造成破坏和混乱,并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资源防御灾害系数,降低损失,抢救受灾旅游资源,恢复市场,加强媒体宣传,恢复游客信心,做好灾后旅游市场营销,恢复和重建灾后旅游市场,可以促进灾区旅游业的快速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礼县红河一带的秦公簋因其多样价值,面世以来不断引发学界对它的绍介、阐述、考论、评说和引证,在器物学和文献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构史、证史趋向。关于此簋认知的各个环节,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持续探讨,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和认知。丁楠先生《秦公簋铭文考释》一书的编著,不仅显见了他对于地方文化别样用心的学者情怀,而且也通过对于簋铭详尽清晰的解读,从一个特殊的渠道对于秦公簋研究成果并及秦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普及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