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2.
《钢的琴》展现了特定时期背景下,下岗的工人阶级如何在自我锻造中成为一代"新人"。以主人公陈桂林为代表的"新人",其精神内涵包含着以个体和社会理想为目标的理想精神、以创造和改变为追求的实践精神、以共情和奉献为方式的集体精神。这些精神是共和国工业精神的延续和超越,也是当代工业文明与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4.
对中西方面子文化进行系统阐释;基于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及脸面工作概念,对中美一些广告语归类;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中美广告语所呈现的不同面子关注类型之分布情况及撰写手法。研究表明,中文广告语更注重维护消费者的面子,美国广告语侧重产品的宣传。此差异性源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倾向,集体主义为主流文化的国家个体更关注他人面子,个人主义为主流文化的国家个体以自我面子为重。  相似文献   

5.
梁卿 《文化交流》2014,(11):47-50
2014年9月7日,"浙江制造"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简·爱》舞美队抵达韩国首尔仁川国际机场,受到了韩国首尔音乐剧服务公司和韩国音乐剧《光化门恋歌》剧团的热烈欢迎。中秋圆月当空,月光洒满大地,雄伟的世宗大王宁静地矗立在静谧如止水的世宗大道上。杭州剧院原创大型音乐剧《简·爱》,就应邀在首尔世宗文化会馆演出。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电影的底色,离开了人性刻画的电影是苍白无力的。电影《为奴十二年》采用冰山理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对个体的分析刻画作为思考人性、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人性为视角,回家为线索,冰山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伤痕电影《为奴十二年》中人性的表现,揭露影片背后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藻海无边》是英国女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是著名文学作品《简·爱》的前篇。本文以安托瓦内特为研究对象,首先描述其因特殊的血统种族而被社会排斥与孤立的遭遇,然后分析了她在不同文化视角下难以得到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原因,揭示了特殊历史时期对人们身心的摧残和身份认同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前后,英国广播公司(BBC)集中播出了几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与将中英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戏剧化的《中国式教育》和夸张溢美的《中国新年》相比,"客观中立"的六集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在海内外引来不少好评。一、《中华的故事》:全球影响《中华的故事》是通过传统电视媒体首先在BBC二频道和美国的公共电视台(PBS)上播出的。这两个渠道面向知识界,偏重文化口味,影响的是西方社会中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述《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所经历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异化以及为找回自我所做的努力,旨在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和莫里森对于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  相似文献   

12.
夏洛特·勃朗特是19世纪重要的英国女作家之一,西方学界对夏洛蒂作品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夏洛特·勃朗特的《维莱特》,以它独特的学术意义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夏洛蒂小说研究出现了多样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本文拟从这本小说中最突出的因素——鬼魂意象入手,来探究主人公露西·斯诺的心灵成长历程,讨论鬼魂是如何作为另一个自我外化促进露西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它又影响着该地区该民族的全部生活与历史。中国文化和西方欧罗巴文化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即将迎来东西文化大汇萃的二十一世纪的时刻,把二者做一比较,对于相互弥补,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新的阶段,是有一定意义的。 众所周知,《维那斯出生》是站立的,基督耶稣也是直挺挺地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这一生一死代表了欧洲的文化基调——立式文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的坐式文化。在汉文化圈内,释迦佛主是坐着的,老子骑青牛亦属坐式,孔子画像虽有坐有立,但孔子讲学时是以中国最古典的坐法——盘腿姿势出现在史书中,并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东方人的脑海里。当然,罗汉多为立像,观音菩萨也是站着的,但这些并非东方艺术的主旋律。文化不是几何,能以一直线截然分之,只能看其主流而论其特色。在西方也有《入睡的维那斯》油画,也有著名的雕塑坐像《思想者》。“思想”是为了下一步的行动,是为了动,所以,欧洲的立式文化也可以用一个“动”字来概括,而中国文化则以“静”为美为尊。  相似文献   

14.
《周公解梦》与《梦的解析》代表了东西方的解梦标准,两者相对比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两种解梦方法,其背后更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两者所表现出的是两种文化形态。在全球化的今天,唯有博古通今,结合中西方两种方法的优势,才能解决一些大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就对"梦"进行各种探索,结合中西方两家的解梦理论,缩短文化差距,才能朝着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中西方交流中最出色的文化大使之一,他终身致力于中华文化的转播,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辉煌的北京》是林语堂唯一的一部地方史著作,生动而具象地传达了北京深厚的文化精神,是文本传播文化的成功典范。本文从林语堂的文化哲学思想出发,分析《辉煌的北京》中的文化表达语汇。  相似文献   

16.
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的《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更是一卷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该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阿米尔经历童年、青年直至中年,逐步追逐自我文化身份的漫漫长路。本文将从后殖民语境下的离散批评理论出发,从动态角度分析主人公文化身份产生危机的原因及其重建问题,旨在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小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不断积淀,代代传承,日益博大精深,对任何一个民族或任何个体而言,认识自我尚且困难,认识异质文化更是不易。西方看待东方,认识中国和中国人如雾里看花;中国认识西方,了解西方文化同样困难重重。但是,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交流势不可挡,它是团体、民族、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基础;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能缓解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能弥补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的不足,更能扩大交流的层次和范围,因此  相似文献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在刻画主人公霍尔顿这一叛逆的少年形象时,作家采用第一人称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相融合的叙事手法,于夹叙夹议中增强了小说"少年侃"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隐含作者塞林格在描写霍尔顿充满世俗的三天流浪生活时不时改变叙事风格,穿插主人公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立体感人。  相似文献   

19.
<正>西藏,青藏高原,以其壮美自然的风光和朴实的生活图景吸引了无数的关注和迷恋。在以西藏为主题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第三极》陆续在央视和其他视频平台热播之际,五洲传播出版社获制片方授权,于近期隆重推出图文版《第三极》(中、英文版分别于5月、8月出版)。同名纪录片、图书先后推出,殊成西藏文化传播的"《第三极》现象"。中西方视角下对哲学原命题的思考地域文化的魅力蕴含于人类和自然关系及人类个体生存的原命题之中。西藏被称为"第三极",是从相对于  相似文献   

20.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