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中国后,对孔子和儒家学说从积极肯定转变为狂热崇拜,并将《论语》翻译成德语出版。本文对他在《论语》德译本中对"道""仁"等重点词语的翻译和解读进行了分析,尝试揭示他的传教士身份对他翻译的影响以及他通过翻译所传达的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易经》翻译现象之复杂罕见于其它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其英译文本之批评需解决原文解读历来复杂多歧、批评标准设定困难等问题,因而殊非易事。针对这些困难和复杂问题,《易经》英译文本批评在理论上可采用差异化的四重复合模式展开。首先将译本在理论上区分为以传解经的《易经》英译和经传分离的《易经》英译两个系统,前者的学理基础在传统易学,后者则在近代以来对经文的原生态研究。对于两个系统中某个译本的翻译批评,可分别进行描述性评析为主和规定性评析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然后对译本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它先秦典籍译本的批评也可采用各以描述性和规定性批评为主的两轮程序,以较全面、客观地对译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6.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7.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已开始注意《周易》,《周易》在西方的传播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对《周易》在西方早期的传播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易经》本属儒家经典之一,欧阳修曾说“孔子生於周末,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古筮用也,乃...  相似文献   

8.
汉学或中国学作为中国文化基因库的重要意义早已显现,经历千年积淀的中国经典,便是掌握中国命运的关键。想要守护它,就必须对这些经典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研究的前提便是完善、客观的翻译。本文主要以央视的大型文化纪录片《纽带》作为重要支撑材料,就理雅各、翟理斯、卫礼贤、李约瑟、高罗佩五位中国经典翻译者展开论述,并结合21世纪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化。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十三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译介了《易经》。利玛窦、金尼阁、卫匡国与柏应理是西传《易经》的首批西方学者,他们开索隐之先。由于思维差异、宗教政治、宗教训练与汉学发展的原因,其后的译介者分为两派,白晋等人将索隐式翻译推向极致;刘应等人的翻译则基于文本。《易经》的译介源于传教之需;对《易经》的索隐起于良善,见于亲和;索隐派的思考出自内心,源于信仰,流于争议。这些耶稣会士客观上把中国的群经之首推向了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包括易学文献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学术视野,对《易经》在西方的译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在翻译和诠释的过程中用出土易学文献来替代通行本部分对应文字,或者结合甲骨文、金文以及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易经》的意义进行重塑,打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在《易经》的诠释上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张欣 《文化学刊》2014,(1):125-128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水浒传》库恩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及文化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仔细研读《水浒传》原著及库恩译本的基础上,分析译本对原文所做的翻译操作以及对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处理;同时解释中德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及个人价值观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华兹生是当代美国汉学界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家之一。其译介的汉学典籍多达28部,部分译文还被收入其他汉学英译选集中,成为翻译经典,译介成果斐然。其译文也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多次获得各类翻译奖项,并受到西方诗人、汉学家与翻译家的高度评价,为当代汉学西传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西方汉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华兹生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案例,对其译介活动及成功经验的考察,有助于启迪我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性思考,加深我们对文化外译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彰显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中国文学外文译本对塑造中国的海外形象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库恩的《金瓶梅》德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托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模型,从符号层面、英雄层面、仪式层面及价值观层面分析译本中的中国形象,并揭示出社会环境、赞助人与译者主体性对建构中国形象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家的经典是“五经”,按汉代以后的排列,它们分别是《易》、《书》、《诗》、《礼》、《春秋》;道家的经典是“三玄”,按魏晋以后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易》、《老》、《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儒、道两系,竟均以《易经》为自己的哲学坟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学者争相以前人的经典作门面,还是儒、道两家本出于一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探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解决的首要课题。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文献与传说的真假难辩,检阅诸多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笔者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上撰有《〈易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文,集中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以“阴阳”为载体的两性文化的世界观和《易经》中所运用的以“周易”为形式的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易经》的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怎样影响和制约着儒、道两系在以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世纪的东方游记中没有任何一本游记的影响能和《马可波罗游记》相媲美,《马可波罗游记》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它在中世纪牵动了那么多西方人的心?我们必须将其放在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历程中加以考察。 同时,在今天我们讨论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时,也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文化所产生的长远和持久的影响,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人的东方观所产生的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11,(12):25-25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英文版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之际,德国汉学家、民族学家南因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本通俗易懂的破解中共成功之谜的书籍对普通西方读者来说非常有可读性和阅读价值,对西方学者向普通民众普及关于中国的认识也具有启发意义。以下是南因果接受采访的全文。  相似文献   

17.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其管理的艺术之道为舞台表演艺术管理提供深厚的行事圭臬。本文以易学文化为根,挖掘《易经》中的管理要义,探究其对表演艺术管理不同维度间融合、平衡的深远意义。旨在将中国传统思想根种于文化艺术的门庭里,实现表演艺术各个领域和谐良性运转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圣经》是一部璀璨的经典性文学宗教著作,它影响深远。其译本多达上千种,汉译过程对中国文化而言意义重大。《诗篇》作为圣经中最为耀眼的篇章,包罗大量绚丽诗歌,享有至尊荣耀地位。依据尤金·A·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译者努力追求目的语对译文读者的影响和源语言对原文读者的影响对等性。基于此,笔者对现代中文译本《圣经·诗篇》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性个案研究,以求达到"最贴切的自然对等"。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古史辨派"疑古辨伪"思想的烛照之下,以韦利、孔理霭、茹特、闵福德等西方汉学家为代表的语境批评派基于现代科学精神和现代学术意识,打破传统易学的藩篱,把《易经》放入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在《易经》的诠释和翻译上作了去德教化和去经典化的处理,从社会经济、祭祀活动、部落战争、奴隶与俘虏以及肉刑等方面再现了卦爻辞所记录的原始社会的古朴风貌,在《易经》的译介上走出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和《简·爱》是中西方文学史上以爱情为主题的不朽巨著,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简·爱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特征。本文从两个主人公话语分析的角度解读了中西方文化个体观的差异:中国文化是受儒家哲学影响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佛教的影响;西方文化是受基督教影响的个体文化,追求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自我抗争,并最终达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