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作家严歌苓执笔、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一经上映就引起了热议。《芳华》是一部回忆性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在革命年代刘峰、何小萍及文工团众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充满了人文气息。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芳华》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将文工团中男性团员和女性团员的生活展露无疑。不同于以往对生活表现的作品,小说《芳华》将以往遮掩的年轻的身体以各种符号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细节将身体的美感、病态与特定时代的心理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将性别、政治、权力三者统合,淡化了政治苦难和战争苦难,不仅表现出作家对已逝去的芬芳年华的追忆和怀旧,更是用青春包裹了对时代、权力、政治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小说《芳华》取材于严歌苓的真实经历,向读者展开了一幅20世纪70年代川西文工团的青春画卷。刘峰这一角色的深入描写,从精神分析等角度描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面貌。作者对"人物心理"潜意识、人格等角度进行了细腻描写,表述了刘峰在集体潜意识下的遭遇,以及在集体潜意识下个人对人性的约束、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电影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由无声到声光电一体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明星制、产业化运作等,构成了以产业链为主体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电影文本创作与电影制作相关理论,为小说的影像化创作研究提供了镜头透视、蒙太奇效果拆分结构等新视角,本文将以严歌苓小说为例,对文本影像化叙事创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后期的创作,与他早期"痞子文学"的风格差别很大。差不多小说刚一出版就被导演张元看中,他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本文将首先介绍王朔及其小说《看上去很美》,随后从情节的选择、主题的表达分析《看上去很美》电影改编的特点,最后探究影片《看上去很美》成功的原因,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电影《活着》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电影《活着》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应用,借助社会学知识考察电影中不同人物言语应用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因素,以及电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下的言语适应。这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各因素与人们言语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和所有电影小说看多了的女孩儿一样,她思谋着和古代女孩儿一样。春柳依依、碧水迟迟的黄昏,遇到个在桥边吹紫竹箫的书生。车是白马拉的,酒要浸合欢花瓣。如此谈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平民的精神世界,解说平民的孤独困境。这种展现平民孤独的主题在以其小说为原本改编成的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成为唤起观众内心共鸣的触发点。本文通过解析影片《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发掘化"绕"为简的影视改编艺术与商业化运营对影片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穆时英是一个不尊崇唯一价值观,有着多元艺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现代性”是他的人生关键词,穆时英吸收“现代性”革新性、反传统性的特性实践于小说创作中,在创作时大量采用都市素材,歌颂现代物质文明,抒写都市人的细腻情感生活;其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小说表达两性欲望、书写新享乐主义、作为“象征”的回家、体察个人的命运这4个主题中,还体现在电影手法运用、大胆的语言实验、意识流书写、典型人物的小说技法上。由此可见,“现代性”已经渗透到了穆时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及观察的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12.
小说的绝境     
我们所说的小说的绝境,语义或许是双关的。一方面,小说这种说给大众的文学形式从古代走到今天,面临现代生活节奏的排斥和电视电子读物的威胁,突然感到了存在艰难,迟早灭种的阴影时而在理性的小说家的身后鬼魂般地飘游,眼前有一条出路是,为日益霸道的电影电视提供文本,那就只要重视情节故事,再  相似文献   

13.
正人物名片当代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罗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33种语言。其中《解密》英文版入选"企鹅经典"文库,是中国首部收入该文库的当代小说;2014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2015年获美国C A L A最佳图书奖;2017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为"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宫崎骏电影《起风了》的上映,国内掀起了对原作小说《起风了》的翻译热潮。「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作为贯串整个故事的诗句,成了翻译的重点。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各个中译版本,总结得出重现原句的音形美、情志美和意境美是翻译时的难点。如何更好地处理对待,需要译者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中旬的一天,著名黄梅戏音乐片导演胡连翠女士打电话对我说:“由安徽著名剧作家金芝,根据柔石小说《早春二月》改篇的六集黄梅戏音乐片《二月》正在物色演员,剧中文嫂一角有意请我出演,让我马上赶到合肥看剧本。我放下电话,眼前出现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在电影《早春二月》中的形象,我能演好文嫂吗?能达到上官老师的艺术境界吗?一个演员本能的好胜心战胜了一切,直觉告诉我,机会来了,我愿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6.
杜华国 《文化学刊》2015,(2):121-125
基础概念的厘定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自"少数民族电影"诞生起就有着所指的模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影视人类学片等都在指称着"少数民族电影",其概念有过争议和讨论,但大多是在"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本体论下进行的。"少数民族电影"显然是类型视角下的称谓,本文以类型方法论初步界定"少数民族电影"概念,并对与之相关联、容易混淆的学科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肖锋 《生态文化》2006,(2):4-4,8
这个题目是编辑约稿时定的。乍一看去,回答这个题目很简单。我前年夏天看了著名作家张平的中篇小说《凶犯》,当时就对张平手术刀似的解剖农村现实关系的深刻性和力度感到震惊。在小说里,狗子不是英雄,但他为了守护一个护林员起码的良知和责任,而被各种社会关系和力量推向绝境。阅后令人掩卷长叹。在我们这个拍电影团队的一次论证会上,我提出了这个题材,大家一致叫好。这样,《天狗》很快就上马了。从“买”下张平的小说,到完成剧本改编,到剧组成立,用了约五个月的时间,《天狗》就开拍了。一个决策一定是有某些动机作支撑的。从一个电影投资者…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苏格兰小说家托比亚斯·斯摩莱特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的功用、创作形式和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尝试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创作时,他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创作中,他的这些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说创作理论,但对早期英语小说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振华 《职业圈》2007,(11X):97-100
结合我国电影产业实际和微观经济学消费者理论,文章从电影消费者偏好理论出发,对电影消费者选择中的另一重要方面电影消费者“如何选择”电影进行分析和探究,并讨论电影市场上“叫好不上座,上座不叫好”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赵建  华冰  彭飞 《职业圈》2007,(7S):106-106,135
色彩作为电影的重要语言,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色彩对电影的作用。色彩对人们感情的传达、色彩对剧情的推动、色彩的象征意义。文章阐述了现代电影中色彩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