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武陵山片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的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保护性旅游开发在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这种独特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源流、仪式、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和保护现状,并对其原生态的保护传承及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如何寻求利益平衡点而和谐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探索新的保护方式、加强文化传播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等建议,以期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希望以此为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断发生改变,我们要绝对地保持其"原汁原味"、"原生态"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比较合理的办法就是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现代化转型,通过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搞好保护性旅游开发、培植和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加大保护的扶持力度等措施,实现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任佳佳  郝会肖  刀妹 《今传媒》2022,30(2):104-107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活态性特征,民族志诗学的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以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为例,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外译介,以及基于双语语料库和数字展馆开发等数字档案式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激活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价值,向世界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永林 《文化遗产》2015,(1):1-10,157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分类和检索体系构建、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新媒体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传播的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等问题,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舍日布 《大观周刊》2012,(51):48-48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并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本文从差异性消费入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领域最根本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学界给予充分重视并在近期给予解决。文章回顾、梳理了相关研究和认识,提出了近期需要解决的一些学术问题。同时认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后者可能是前者的载体或者伴生物,也可能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如"文化空间"就一定包含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者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关系。《公约》的定义基本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没有缺陷而且非常严谨又符合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就其主体(核心成分)而言,而不是对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斥而言。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大潮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也日趋严重,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消亡,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殊性,对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在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保护.本文拟从数字化手段出发探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以南京云锦为例进行阐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长远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江苏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近年来,江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断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经典的标本,为文化产业的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度开发,将活态文化变成有载体记载的文献,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服务的品牌,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现代”的接续是复杂渐进的,民众通过不断保持传统,吸收、接纳、选用新事物,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现代生活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体现在社会发展、文化交融、资本运作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不断将地方生活文化转型为公共大众文化。同时,它又借助资本的力量形成一种国家文化发展要素,成为“文化资本”并发生作用,它参与到国家文化产业/事业和社区、个体发展当中去,逐渐演变为国家政策保护和社会生活需要下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本”的生成,助力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连接,将传统文化赋予了在现代生活存在的意义。我们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资本”的特性,并认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资本”,它符合现代“文化消费”的审美特征,体现了时代价值,并对社区居民在追求文化自由、提高文化产权意识与明晰文化产权归属上具有实践意义。最后讨论资本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文化产业之路所要遵循的必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不可抗拒的巨大冲击,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易衰退性特征明显,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整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具有"人本性""、文化个性"、"地域性"等特性,因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也会随之产生"人本性""、文化个性""、地域性"等原则。本文立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结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原则,对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莉 《大观周刊》2011,(48):8-9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形成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却没有跟上时代需求,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本篇主要从法律角度探讨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有一套评价标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看似科学与公正,但事实上文化遗产内涵的发掘、诠释和判断却难以避免受到评价标准与意识形态的影响。2006年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绕三灵"的申遗及相关研究显示这一个少数民族的节庆仪式充满了丰富、复杂与多层次的历史文化意义,而文本话语分析更进一步揭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建构的政治性及策略性。目前,"绕三灵"的文化内涵已经和族群认同挂钩,其文化意义也正在被"本质化"与"对立化",然而这样的发展将不利于"绕三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春侠 《今传媒》2022,30(2):92-94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优质的文化资源。在课程中通过建设"非遗"教学团队,打造非遗融入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进行主题教学等路径,从设计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时代性的艺术创造,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和文化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多达25个,独有民族15个,文化的繁多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积淀.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需求,云南花灯滇剧在新时代的各文化产业新兴发展条件下,如何弘扬其文化发展,是目前云南非物质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双重节奏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碎片化的文化事象,而是有着与中国社会文化延续同步的体系性。基于此,笔者梳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与文化叙事,并借用"文化中国"的概念,展示出"国家"叙事如何通过历史、地缘和文化的表述,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被延续、解构和重构。与此同时,本文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复兴,对于当代构建"国家"叙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乡村的冲击,中国乡村活力日渐衰退,文化传统濒临中断,农耕文明正在衰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多重作用和价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振奋乡村精神提供强大动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价值可以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不竭经济资源,让农村经济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得以转型发展,这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多彩贵州"活动以声像档案的形式,全景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不仅对"贵州形象"的宣传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文明建构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化国际贸易存在污染转移、不当开发透支资源成本、异化消费、文化多样性缺乏;在内部结构上,一些文化产业远未形成较完善的生态链。要解决文化产业这些生态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是:创新文化资本市场政策;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创意,把文化资源开发提升为创意产业;建构文化产业生态链;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态产业的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