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利 《文化遗产》2010,(4):24-30,66,158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提出的创新性尝试,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整体保护的重要途径。如何使保护区建设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目的,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2008年1月由文化部授牌正式设立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困境、文化多样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务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实践经验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使用此项制度的可行性,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现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构想,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2010,(4):1-7,157
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首先要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萌发,依赖于特定文化生态的滋养,然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的文化生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破坏。所以,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对其生存的前提,文化生态进行适度的修复和营构。其次,要把握和引导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失去了民众日常生活化嗜好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能再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就必将失去其遗产的活态性和生存基础,沦落为历史"遗存"而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所以,当代如何把握和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又是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话题。最后,要科学面对合理变异中的传统创造。进入城市化的轨道后,文化生态不同了,载体和受众体民众也发生变化,加上历史长河的流淌,时空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必然发生变异。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面对城市时代,社会变迁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变异形成的传统创造——遗产的次生态、衍生态形式——至少与不折不扣的原型已有改变的形态。关键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性的关照: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现代技术的参与,现代的展示手段,现代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发扬的。如此,让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和传播,传统和现代和谐共荣,建设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及必要性,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高校作为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应然主体,也是实然主体。一方面,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等诸多环节的参与,高校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提升其可见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是高校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使命的有效路径。高校的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耦合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专业性需要高校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需要"新文科"视角,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亟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相似文献   

6.
2014年7月国务院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公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后申遗时代"。较之前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申报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为重心,"后申遗时代"非遗保护最为迫切、至关重要的工作是探讨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科学有效地传承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之下,如何建设多元化非遗保护队伍,以促使不同保护主体形成合力,是今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在多元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模式和路径,也是新阶段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益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分析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藏、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等方面探讨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勉之 《文化遗产》2008,(1):36-36
2008年1月3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周和平通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情况,并介绍了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要继续推进普查工作,逐步完善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或传习所的建设,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步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工作,搞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之都”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等。为使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顺利实施,由文化部牵头,教育部、宗教局等十部委组成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面开展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勉之  相似文献   

10.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须首先加强法规制度和组织体制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包括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知识产权法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组织体制建设包括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行政体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湖北档案》2010,(1):38-4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档案馆以其独特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在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并提出应对策略显得较为迫切和重要。本文试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分工协作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和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思考,以求有益于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决定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立足于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和实践情况,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推动地方资源建设,鼓励相关社会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宣传手段,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服务体系等公共图书馆有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策,以期公共图书馆能够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数字时代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运作模式及实现策略.作为公共文化资源机构,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既符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又会促进档案馆馆藏结构的优化,并能拓宽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范围.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运作模式包括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层次分明的服务产品以及多...  相似文献   

14.
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在公众视野中日渐频繁的出现,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业已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程,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级团体组织的普遍重视和一致认同.档案部门立足自身职能定位,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致力于档案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推进,然而,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化数据资源因其种类庞杂、数量众多、涉及面广而长期无法形成统一的数字化模式。但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不同领域均有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建设成果。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首次开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业的国情资料;2011年,财政部和文化部又提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概念,并重点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需要从其基本规律入手,采取科学、灵活、有效的方法,逐步实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今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已经从前十年的名录和保护机制建设,开始向更深层的保护实践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了"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民间组织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为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绝、濒危现状的需要,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漳州市文化底蕴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当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加强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在保护实践中既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又要兼顾创新,做好保护工作还要注重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宪昭 《文化遗产》2010,(4):31-36,136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具有跨学科性、动态性和协作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中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与我国目前的文化建设的需要相适应,必须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的培养体系,强化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推进研究人才的职业化和多领域协作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2010,(3):73-7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产业化"或缺乏保护而加快失落的背景下,民众的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民间力量的热情显得弥为珍贵。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开发保护中的民间自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担负着国家和人民文化服务使命的文化职能部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三馆也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中存在着交叉管理、重复浪费,前期保护力度不够,后续工作不完善,长期缺乏有效共享机制和理论支持等问题.建立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机制,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共享程度更高,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播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