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徐岩 《新闻爱好者》2010,(8):173-17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媒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树立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在业务上,多多参加非遗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各媒体的自身优势,不断加大宣传保护力度,从而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调动各方力量自觉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氛围。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的一个创举,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基于公共目的和公共利益建设,由政府主导,利用公共资源,强调民众参与和民众共享建设成果。这使其超越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呈现出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公共性。"公共性"可以视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根本属性。近年来,各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在公共性维度下开展了诸多工作,在公共性理念共识、公共性的过程建设和公共性的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也仍存诸多不足和空白。进一步考察可发现,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不完善极大限制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共性的有效实现。以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科学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充分尊重和发挥民间公共性的作用,搭建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公共机制和平台,真正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的民众共享。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具有繁荣或者凋零的双重可能性。根据旅游开发和保护程度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为"持续绽放"型、"含苞待放"型、"短暂绽放"型和"接近凋零"型4种类型。高保护、高开发的"持续绽放"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能创造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双重繁荣。针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采取不同程度的旅游保护和开发组合方案,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再繁荣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作为"传承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声音"的身份渐入传媒视野。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的表现、影响以及弊端进行浅析,为大众传媒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参与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在分析文化自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介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时代背景、图书馆社会职能、图书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分析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探讨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玉祥 《档案》2014,(5):29-32
本文首先从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民俗和传统医药等方面论述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中华文化圈;其次从有利于完整地保护和共享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探讨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优越性;最后从档案馆积极参与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国内合作等角度提出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特殊性,通过对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2010,(4):1-7,157
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首先要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萌发,依赖于特定文化生态的滋养,然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的文化生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破坏。所以,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对其生存的前提,文化生态进行适度的修复和营构。其次,要把握和引导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失去了民众日常生活化嗜好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能再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就必将失去其遗产的活态性和生存基础,沦落为历史"遗存"而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所以,当代如何把握和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又是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话题。最后,要科学面对合理变异中的传统创造。进入城市化的轨道后,文化生态不同了,载体和受众体民众也发生变化,加上历史长河的流淌,时空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必然发生变异。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面对城市时代,社会变迁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变异形成的传统创造——遗产的次生态、衍生态形式——至少与不折不扣的原型已有改变的形态。关键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性的关照: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现代技术的参与,现代的展示手段,现代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发扬的。如此,让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和传播,传统和现代和谐共荣,建设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创意非遗产业以及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等举措。可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动态性决定了人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角度出发,通过对"所有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分析,引起大家对"所有人"的重视以及尽可能地唤醒"所有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步入21世纪,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持其完整及优化利用,有利于对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档案。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与"申遗"  相似文献   

14.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平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共挖掘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2项、县级24项,其中西调秧歌、脸子会等艺术形式全省独有,对于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平山县围绕"文化强县"建设目标,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武陵山片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的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保护性旅游开发在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这种独特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源流、仪式、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和保护现状,并对其原生态的保护传承及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如何寻求利益平衡点而和谐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探索新的保护方式、加强文化传播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等建议,以期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希望以此为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海、浙江东部和江苏中南地区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文化上,古往今来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其联动协作对于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长三角民众的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和思维原型大同小异,决定了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了行政建制的藩篱,呈现出许多同源性或共同性的形态和特征,因此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是地方上的称雄争霸,也非碎片式、割裂式的保护,而是强调各地区的互补联动、合作发展。故建议成立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区协调组织,建设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重新焕发生机,这对当代中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发展也是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邓琼飞 《出版广角》2016,(12):77-79
加强海南本土文化建设是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建设、提高海南文化旅游的必然措施.作为本土文化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内核.但目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严重不足,知名度颇低,而影视开发则是扩大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有力途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多种问题.因此,海南应当抓住国家战略建设的机遇,采取多种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关于外来词"Folklore"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论争中确立起"民"与"俗"的学科研究宗旨,奠定了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中,歌会滥觞的差异表述提示了民俗主体与遗产主体并非简单对等;差异实践的朝山节俗更是表明:民俗民间节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学的细致田野,是确定遗产主体、遗产内容及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关键。基于石宝山歌会的个案田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民俗学学科作为。  相似文献   

19.
王晓燕 《兰台世界》2019,(z1):26-27
<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数以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流传,有些已濒于失传。为了使这些民间文化瑰宝存活下来,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国家不仅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1]可见,传承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并为其建档,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断发生改变,我们要绝对地保持其"原汁原味"、"原生态"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比较合理的办法就是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现代化转型,通过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搞好保护性旅游开发、培植和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加大保护的扶持力度等措施,实现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