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丽 《河北教育》2006,(12):37-38
笔者最近参加一次赛课活动,有4位老师执教同一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并且都不约而同地用上了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4节课上的学生也惊人地出现了相同的回答:“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教学过程中4位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小学数学某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他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都按教师的要求准备了尺子、剪刀,教师给每组分发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课伊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很多学生“唰”地举起了手,可是当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出“180°”之后,其他学生高举的手就不约而同地放了下去.教师用期待的眼光扫视全班“:还有不同的猜想吗?还有没有?”教室里没有反应.看到学生不再举手,教师就很热情地鼓励学生“:再大胆…  相似文献   

3.
看图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见到的练习。有一次,听了三年级三个语文教师(不是同一个学校)讲同一个看图作文课题:过桥。画面的中心是:一个少先队员在上学路中,背一个较小的学生走过快要被水淹没的小桥。这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层次作了大同小异的规定。讲授时,他们一律按照事先写好的教案进行,把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心理活动,甚至  相似文献   

4.
在《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运用了课堂小练笔这一形式,然而细细分析,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教学展示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这一篇课文。他们对于第一自然段的处理,都不约而同地立足文本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片段一】师:请看一位同学写的观察日记(将文中花朵不同的开放方式一律换成花开了)。读一读,说说他写得怎么样。生1:他写得不好!生2:他写得不美!  相似文献   

6.
缘起最近,校内组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六年级选定的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课题,老师都力求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有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这样来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从黑板上的例子中任选  相似文献   

7.
[案例回放] 最近,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某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一课.上课的两位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直观体验,引导孩子在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初步建构周长的概念,其中也不乏有许多精彩环节与亮点之处.在课尾的拓展环节中,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设计了类似"比较图形周长"的练习.  相似文献   

8.
【情境描述】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任意摸一次,结果会怎样?这是我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为了“确认是这样”,我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结果是白球。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摸之前猜一猜这一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是黄球了!但第二位学生摸到的还是白球。第三次请学生摸,再猜,这时更多的学生认为一定是黄球了。然而第三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教室里一片惊讶声:“怎么会这样?”“这怎么可能?”第四位学生再摸,白球!第五位,还是…  相似文献   

9.
相关主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时事挖掘:前不久曾有这样一起案例,一位音乐教授在一次歌曲大赛中任评委。在初赛中,他给一位选手打了最高分,而在复赛中,却给了最低分,最终此选手与冠军头衔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原来这位教授在初赛后发现这名选手是自己“死对头”(另一位音乐教授)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三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科版三年级(下)"热胀冷缩"一课的第1课时.由于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观念,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就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具体的时间我已经淡忘,但亮丽的场景却还历历在目。那是全省的一次优质课比赛,大约在春季,绿色主宰着大地,鲜花炫耀着魅力,和风得意地摇曳着刚刚吐出嫩叶的树枝,阳光轻轻地抚摩着精神昂然的笑脸,讲坛上的精英将要闪亮登场了,教室里充满期待的眼神。年轻的选手们终于逐一亮相了,那真是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漂亮,20多位选手,仅仅只有两位男选手,余者均为年轻的美女。我不禁感慨:这哪里是优质课大赛啊,分明是美女秀嘛!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语文课,上的是《泉城》一课。在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很多学生都很快读完了,读完后便都端正地坐好。渐渐地,教室里只剩下几名学生读书的声音,教师不慌不忙,耐心地等待着。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一位小女孩的读书声。她吃力地、轻轻地读着,听得出她读得极慢,还有好几段没有读完。教室里已经出现了一些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在暗暗笑那个读得很慢的小女孩。换作其他一些老师,可能会为了赶时间马上宣布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因为当时时间已经过去近8分钟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课教学中,恰当引入歌曲,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我们历史教师则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高用科学历史观分析反映历史现象的影视插曲的甄别能力,否则会违背初衷。在2013年举行的县级历史优质课大赛中,5位决赛选手有3位选用电视剧插曲,意在渲染气氛、活跃课堂。教学内容为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3位选手不约而同地选用气势磅礴的《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相似文献   

14.
今天是“培英学校”第一次在我们学校开课,我起了个大早,飞快地来到学校上这第一堂作文课。清脆的铃声终于响起来了,教室里雅雀无声,33位同学不约而同地用眼睛直盯着教室大门,这时只见一位穿着红色外衣、棕色长裤的女教师手托教案,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用温和而亲切的目光扫视了同学们一眼说:“我姓罗,从今天开始,每周的这一天,我就和你们一起愉快地上作文课。我们交个朋友吧!”几句简单的话语,让我喜欢上了这位老师。接着,罗老师小心翼翼地从手提包中掏出一个大红包:“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我送给你们每人一份小礼物,你们猜是什么?”大家都绞…  相似文献   

15.
在衢州市2009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中,有一个不期而遇的现象--每位选手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随文练笔"环节,这既让人感到惊喜,也让人不自觉地陷入了沉思.喜的是,教师们对"随文练笔"有了足够的重视,这是对阅读教学认识的普遍提升;忧的是,关于"小练笔"的设计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如何渗透合作学习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节课可以从三个环节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把学生带来的物体先按小组集中起来,再分类。大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有的学生按物体的材料分  相似文献   

17.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北京市怀柔县第三小学吴淑琴分类主要是依据事物的属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它在深入研究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类事物的本质,也是整理材料和...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担任过一次县级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评委工作,六位选手上同一篇课文《斑羚飞渡》。六节课听下来,评委们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在教案设计上,还是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六位教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是如此的高度一致,如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让我们借鉴,我们只有靠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下面仅以《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第一步:选择一则引导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两篇短文(一为记叙文,一为说明文),并谈谈阅读感受。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了解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教学环…  相似文献   

20.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法,它能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我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时,就先后三次运用了比较方法。教师出示6个分数(有意识地把它们分成两组,见下面板书),让学生把它们分别化成小数(不能整除的保留三位小数)。为下面的比较提供了“背景”材料。(板书如下) 第一次比较: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左边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右边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就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却不能解决时,我及时指导学生比较两组分数的分子:分数的分子相同,但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说明一个分数能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