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4,(A5):23-24
文章探讨了狄更斯小说在忏悔、宽恕和仁爱等方面表现出的宗教情结,并分析了作者这种宗教情结的阶级性和宗教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讨狄更斯小说中忏悔形象的独立性及其固有价值,并从道德和宗教角度分析了作者塑造忏悔形象的深层原因及其用意。  相似文献   

3.
《琼斯皇》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奥尼尔的代表作。从宗教角度看,琼斯这一形象传达了奥尼尔内心深处的宗教观念。作者通过表现琼斯对两种宗教——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和美国白人的浸礼教的背叛、忏悔和获得拯救的过程,表达了他本人对黑人处境的深切同情和对现代人命运深刻思考的双重主题。奥尼尔也试图通过这一形象的忏悔和被拯救的过程为深受肉体和精神奴役的黑人民族与深受精神困惑折磨的现代人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6,(1):63-69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释了他眼中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受基督教的影响 ,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存在着强烈的忏悔意识。郁达夫的忏悔意识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忏悔 ,它不是发端于原罪 ,而是指向具体的个人生活。同郁达夫的小说风格一样 ,他的忏悔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忏悔情绪与真率、清新的抒情风格相联系 ,还体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郁达夫在小说中不断地忏悔 ,自我谴责 ,既与充满矛盾的动荡时代有关 ,又与作家纤敏的情感、柔弱的性格和自我表现的坦率的气质有着密切联系 ,还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8.
张资平小说有一个独特的“性爱--宗教”生活表现领域。他对宗教虽有基本看法,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也颇具代表性,但其为文与为人具有分裂性。在其小说所摄列的人情世界里,宗教是爱情痛苦的精神避难所和生活煎迫的下层人的寄生地,也成为道德败坏者逃避罪恶的自欺欺人的面纱,同时还是一种道德批判的尺度。表现宗教与爱情、灵与肉对立是其小说的情节特征,也形成一种讽刺戏剧性。  相似文献   

9.
忏悔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意识,宗教的忏悔意在洗清人的灵魂。在西方,忏悔意识来自于基督教文化,即直接导致原罪说,这种宗教意识渗入文学中,于是有了古斯丁与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忏悔意识强烈的作品与一个个忏悔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又多是知识分子。而中国文学自先秦以来,就崇尚理性精神,宗教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中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中,很少乃至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忏悔精神,文学作品中也缺乏忏悔意识,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正是这种追求真理拯救民族而至死不忏悔的崇高精神打动了人们。《莺莺传》中张生虽有反省,但却把责任推向“女人是祸水”,对自己的始乱终弃用“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便推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0.
身处"中-日-西"三重文化语境之下的郭沫若,面对西方基督教文化并非是简单运用和全盘接受。他在"身边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忏悔意识虽主要来自于西方,却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内省"态度;此外,他通常采用日本私小说中的"告白"方式,进行暴露式忏悔,并竭力挖掘主人公的痛苦心理,突出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灵与肉的纠缠。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因果报应、地狱受过和忏悔负罪等宗教观念也传入了中国。忏悔之法,作为佛教的一种宗教仪规,对中国一般僧尼乃至普通士人和民众的历史影响十分突出。忏悔观念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儒学道德自律的某种缺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文化产物,成为影响中国士人文化品格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伤逝》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叙述他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的自我反省式的思考与忏悔赋予小说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主要以涓生对自身弱点的剖析和对自己的自私行为的忏悔为主展示涓生丰富的心理内涵,达到对启蒙者的警示引导。这也体现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一贯风格:他总是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为背景,以总结教训,激发进取为主旨。  相似文献   

13.
游牡利 《文教资料》2008,(28):227-228
基督教思想和<圣经>对萧乾小说有一种潜在的深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小说中对基督教所宣扬的真善美的追寻,小说表现基督教思想中无私的大爱,以及一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以小说《朗读者》文本本身的结构为线索,跟随女主人公汉娜的成长历程,集中探讨她是如何从一种"无思"的状态逐步走向自觉的忏悔,解读朗读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唤起汉娜对罪的意识,对忏悔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杨义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是整体性的,体现出一种时间整体观,源于中国之天道观;笔者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时间是片断性的,体现着一种片断时间观,源于基督宗教的终极观、宇宙论。在基督宗教,一方面,日同年的直接关连被分割了开来,日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另一方面,时间与永恒或天道的直接关连也被分割了开来;最后,基督宗教的时间又是直线的,不可逆地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的。这一切使得时间的整体性聚合成为不可能,人只拥有时间的碎片,故西方小说只能从具体的人和事写起。中国古代小说的时间观实乃一种循环的、混沌式的时间观,与基督宗教的时间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医生”到“文人”,再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不同的转折点,为寻求新身份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另一方面也对自传叙述作相应的调整。在“弃医从文”的转变中,他在与田汉、宗白华二入的通信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一种忏悔意识,而这种忏悔并不完全是宗教意义上寻求“宽恕”的行为,也是郭沫若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是郭沫若如何通过忏悔的心理机制和言语行为,获得新文学圈的认同,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在他身份的第二次转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否定稍作思考。  相似文献   

17.
“童心”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重要心态和表现内容。本主要从化层面上剖析其本质及渊源,并考察它在本中的实践:颂赞童心的美好,痛感童心的失去;在平民百姓的生活、劳动中发掘童心。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小说始终贯穿着现实反省与道德批判对本能冲动的斗争与压抑.在现代伦理道德的影响下,他将欲望作为表现的对象,但传统意识的观照却又使他自觉到性的罪恶,通过隐讳、转移和忏悔三种方式,郁达夫的小说实现了对欲望的救赎.  相似文献   

19.
引入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概念并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出乔叶《认罪书》"平庸之恶"概念外的人性之恶,揭示在文革中犯下错误却不认罪的一行人对自己行为解释的诡辩性。对"文革中的人性之恶和暴行、罪恶是否具有复制性"这一问题提出见解,指出小说中忏悔的浅层表达问题,最后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金金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分析指出人物在人性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在《爱情三部曲》及《心》小说中,以儒学主体意识,对西方文明的核心———个人主义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在如何处理好个人权利和义务上,小说演绎了一场道德忏悔剧。这种反思,由小说表现的矛盾、痛苦,又形象地反映了明治时代儒学精英对人性的解剖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