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军 《上海教育》2013,(1):58-60
目的是构建"我→我"教育的心理图式 理想的"我"是"我"之人生高境界;现实的"我"是有着多种错误过失的成长着的生命体。"三省",就是理想的"我"对现实的"我"的吁请、提示、警诫、促进。 孔子极为尊重人性、个体以及个性。孔子始终对人不悲观,因此始终把人的进步放在理想的框架中去构思,坚信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成长的。这,就是一个教育家对"人"的一个大判断。因材施教,看起来是教育策略,实质上是着眼于每个人的个性实际,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定,是对"人"能够发展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人性革命"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两个危机的思想,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佛性基础上的"善恶不二"的人性论。尊重生命,回归生命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立足点;克制私心,彰显"善性"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着眼点;开发生命,创造价值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着力点。"人性革命"思想的启示在于:道德教育要注重科学的生命观教育,重视人的德性涵养与生命价值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爱心"教育对学困生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相似文献   

4.
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人性的培育。完整的人性结构既包括人性的静态结构,也包括动态的人性进化能力;健全的人性结构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人性结构的培育不能通过概论型的课程实现,需要经典文本精读。经典不在于多,而在于和人性结构精确对应。通过经典精读,探索研读方法,进行现代诠释,积蕴阅读体验,感受历史理性,传承人类精神,积淀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晶  刘晖 《教育导刊》2010,(3):8-10
本文着重综合概括存在主义者们关于人及人性的论述,试着提炼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并探讨它的特征:自为性;自由性;超越性。认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是:为强调教育的对象是能动主体的存在提供人性上的依据;教育应引导人由"自在"走向"自为";教育应引导人追求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8.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4,(36):70-71
沈从文写作《边城》是为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本文即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文章中体现的"自然"。  相似文献   

9.
孙莉 《考试周刊》2011,(20):210-21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应该充分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还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性中最光辉之处,守护人的精神家园与灵魂圣土,使被教育者能够在一种健康健全、宽容自由的状态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未成年犯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对其人性的重塑与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中,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人文本"、管理的"优人性化"应该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从内涵的演进来看,"教育"的实践哲学渊源是"抑恶"与"求善",其内涵经历了从道德人格之善、健全人格之善,到社会人格之善的转变。由于正义源自人性,又是人性的首先价值,而且,它超越人性善恶和人性利己利他问题,是教育人性化的规范性条件和基本法则,所以教育人性化的实践哲学需要在规范伦理学范围内论证如何维护和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美好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品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青少年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应该的;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的教育写作经历,总共写了教育教学类文章三百多万字。细细品味,这上千篇的文章中,我关注最多的就是这样一些关键词:"生命""爱""人性""心灵""情感""价值取向"……这些词根不断地浇灌着我的心根,  相似文献   

17.
人性关乎人的本质及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其他学科的根基所在。对人性的探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诸多流派,但多囿于善恶二元道德评价体系之中。比较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性学说侧重对人性本体的研究,最终发展为独特的"体用不二"人性哲学体系;西方人性学说侧重于相论的研究,而对人性本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跳出传统的人性二元框架的束缚,从"体"、"相"、"用"三界说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系统考察,乃是研究人性的崭新路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性哲学体系,亦即人性动态一元论,能有效的弥补东西方人性学说的不足,更合乎人性本身和指引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戴定华 《现代语文》2009,(11):76-77
沈从文所开创的"湘西世界"受到现代人内心的认可和追慕,他塑造出来的人性是那么朴实纯美,描绘出来的湘西自然环境是那么淡远静穆,他的文字是那么富有独特的韵味。本文从风俗的视角来解读他的"湘西世界",风俗就是生活,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风俗既有健康自然的生活习俗,也就是湘西固有的民俗习惯生活;也包含原始神秘的风俗,而这有着野蛮、不甚开化的一面,沈从文先生用宽容再现的手法来叙述,体现了京派作家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还是人的一种内需与品德。社会忘恩故事的流传,学校"忘恩"情绪的潜伏,学生感恩的缺失,无一不让人深思。学校德育要真正落于实效,应当重视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