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的塑造师和雕刻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面貌,都是地质作用的杰作.所谓地质作用就是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连接内外力作用的纽带则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内容分析高中地理上册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重点是地壳。就内容讲共有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史等四部分内容,七节课。其中第三四五六节分别讲述了地壳运动的原因、形式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地壳运动为...  相似文献   

3.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是地球表层重要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过程之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居住在陆地上,与地表形态之间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陆地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人类对陆地施加的影响也最显著、最强烈。本章教学时间为6课时,其中第一节为2课时,第二节为2课时,第三节为2课时。第一节着眼于地表形态形成的条件和背景,一方面从地质作用与地壳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驱动力 塑造固体地球表面起伏形态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向,一个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化学能等,由此产生的动力过程称为内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驱动力 塑造固体地球表面起伏形态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向,一个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化学能等,由此产生的动力过程称为内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陆地与海洋     
【考点点击】一、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二、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  相似文献   

7.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8.
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原理在具体应用中富含思维价值,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因而,通过对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原理的分析,可以促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一、要点分析1.内力作用。①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两类。②地壳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掌握六大板块的分布和特点。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  相似文献   

9.
官山明 《地理教育》2012,(10):12-14
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  相似文献   

10.
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不断降低成本,对于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成本按其习性及其习性分析,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企业据此可以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一、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行为动词为分析,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要求较高.行为产生的条件是结合实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结合适当的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上,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地表形态的概念,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还能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解释某地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也就是地表形态,我们今天看到的陆地地表形态主要有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壳运动”教学设计陈嘉陵一、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地壳运动”范围包括地壳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质构造三大部分,它是全章的重点教材之一。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内力、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和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储存性资源: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它们可能被耗竭。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认识地震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地震中的父与子》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是由铁做的;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其发生占总地震的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  相似文献   

17.
1 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机械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  相似文献   

19.
第四章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1)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地震波。 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的明显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③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地表、地幔、地核、以及它  相似文献   

20.
在剩余价值学说中,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资本积累学说中,马克思又以这种区分为基础,根据资本的构成情况及其在积累中的变动,进一步发展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产业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来看,它是由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并且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是由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越是发展,技术装备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所发动的生产资料量便越多,这就是说,资本的物质形态的构成反映了技术发展的水平.因此,马克思把它称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着,产业资本总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