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家讲医德,教师重师德,为人父者,怎能不讲父德?可以说,父德是家长修养之本。鲁迅先生在《热风·二十五》一文中.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鲁迅轻蔑地斥之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事业心强是父德的一个重要内  相似文献   

2.
医家讲医德,教师重师德,为人父者,怎能不讲父德? 鲁迅先生在《热风·二十五》一文中,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以非常激愤的心情写道:“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责。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样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人了。”对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而造成的人口素质低下,先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家庭仍然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那无疑是片面的;而在家庭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亲。因为我们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们在外忙事业、忙经…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他的《随感录二十五》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这篇文章发表于1919年的9月15日,距今已有80年,但是它的意义并没有随时间而消逝。今天开“父范学堂”这样一个栏目,就是为了给父亲一个交流的园地,交流如何从一个“孩子之父”变为“‘人’之父”。…  相似文献   

6.
早在一九一八年,鲁迅先生就呼吁社会各界:“中国的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要求做父母的,“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完全的人”。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我们教育孩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他的教子观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对禁杀,发挥个性鲁迅先生对独子海婴的疼爱,在当时既有人称道,也有人反对。“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鲁迅先生对讥诮他疼爱儿子的人的答复。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呼吁“完全解放了孩子”,再三强调要“把孩子当人”,担忧“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先生的担忧,在现时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看来,似乎业已过时。今天的孩子,谁会不把他当人呢?就这么根独苗,姥亲爷抱爹疼娘爱的,一个家庭三代人都成天为  相似文献   

8.
目前,家庭幼儿智力的发展,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就关于幼儿智力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阐述本人的一些粗浅想法,以资讨论.记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一位名人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启发父母——人类的教育者.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些都是先辈名家关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精湛论述.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教育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仅通过一次教育的人,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于是人们把教育向两极延伸,向前进行早期教育,加紧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向后进行劳动者的在职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家庭教育成了人类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改育一并构成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表明了他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态度。在家庭里,他是一位宽厚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他的教子观主要有四条。1.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先生在一首诗中写了这样的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就是说,英雄豪杰也要懂得怜爱子女的道理,也要付出怜爱子女的深厚感情。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天命之年得子,取名“海婴”,即在上海出生的婴儿。鲁迅先生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夜间上楼,他总是脚步轻轻的。如果小家伙睡觉时把被子蹬开了,他就小心翼翼地给孩子盖好。孩子睡醒了…  相似文献   

10.
可怜的父亲 ——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小的时候,家境非常困难,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一个人要供养七八口人。我看着他那副经常愁眉不展的苦相,心里想,做父亲真难啊!但愿一辈子不做父亲。后来长大了,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知道,作为父亲最大的痛苦不是辛劳,而是子女长大以后把他们像榨干的橘子皮一样抛在马路边,还要再踢上一脚。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就写了这样一位可怜的父亲。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巴尔扎克享有“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美誉。一位著名学者说,如果法国人不承认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话,那么只能说孩子不配有这样的父亲。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的回答是:“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坟哦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话虽是就怎样做父亲而言,却同样适合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除却进化的观点不谈,鲁迅先生所说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它放进当下的中学语教育中来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读过鲁迅先生的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之后,我一直对旧中国那种“长者本位”的观念深恶痛绝。在这种观念之下,“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而我更对那些“觉醒”的父亲敬佩不己,他们“解放了自己的孩子”,从而使他们能更合理地做人,有这样的父亲的孩子是幸运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为何要到东京留学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呐喊·自序》找到答案,因为父亲的病,家庭日益贫困,需要把家里的东西典当换了钱买药。“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侮蔑”一词,在鲁迅先生看来这是非常屈辱的,但父亲还是“魂系归去”,家庭一下子陷入穷困之中。在母亲的哭泣下,鲁迅先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了在当时人们视为“将灵魂卖给鬼子”的南京水师学堂。总结一下的话,因为处于困境,希望走出困境,鲁迅先生才到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7,(Z1)
孩子想体现他高深的文学素养,每每作文改词造句,先生总会谆谆教导“:不要乱改,要这种个性得不了高分!”孩子就说“:为什么鲁迅可以改,我不可以?”先生倒也实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他是鲁迅,而你不是。什么时候你成了鲁迅再改吧!”孩子自知有生之年不会变成“鲁迅”,于是老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8岁那年,他曾和父亲吵过架,其原因是填报升学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他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长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孩子理解,一向听话的孩子竟敢反对自己,便发火大骂孩子“不孝”。而孩子则认为他有权力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给我。”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旧社会打死你我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他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这件事最终还是以父亲的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隔膜起来。多年后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他还是…  相似文献   

18.
鲁迅育子     
鲁人 《师道》2014,(12):16-17
鲁迅做父亲很偶然。虽然,他在“五四”运动后,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至今读起来仍能令我们受益。并使人觉得他似乎很得育子的体悟。其实,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降生却在十年后,写此文时,他大约都不曾想过今生会有自己的孩子。与许广平定居上海后,俩人就曾商定不要孩子。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虽无子女,素不介怀。后顾无忧,反以为快。”连周海婴都承认自己是因“母亲和父亲避孕失败”后“意外降临人世的”。先生不想要孩子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年龄.社会的动荡,处境的险恶。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读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就会明白,鲁迅头脑中的“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源于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珂勒惠支的画,鲁迅先生最佩服,同时也很佩服她的做人。珂勒惠支受希特勒的压迫,不准她做教授,不准她画画,鲁迅先生常讲到她。史沫特莱,鲁迅先生也讲到。她是美国女子,帮助印度独立运动,现在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