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与课程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课程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追随社会知识理路的嬗变,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却在当今受到了动摇。“知识霸权”、“知识公平”问题相继出现。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知识的探求思路,摒弃对知识的绝对信任,呼唤学生的反霸权实践,回归学生的“游戏人”形象,使学生学会“维权”,质疑、反思、批判知识,并赋权给学生,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建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应包括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或“为什么”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什么用”和“如何用”的知识)。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迅速地解决问题,是时代对当今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教会学生如何用,在何时运用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乃成了当今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授之以鱼”的方式。其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习方式是“听讲→背诵→练习→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的具体表现是: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授予学生,而学生的任务是如何把老师授予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并在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克隆”出来。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无不与此有关。“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4.
薛群 《天津教育》2020,(7):124-125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等。其中“理解型”实验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探究型”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深入探究,“验证型”实验有助于深刻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猜想。作为教师,要找准“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与“数学实验”连接点,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数学实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生怎么从“无根”知识到“有根”知识,达到知识的累积、转化和根基的奠定,从而实现知识的跨越。疫情期间,学生时而线上时而线下,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中职教师,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的知识从“无根”到“有根”尽快过渡,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达到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再构与重塑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依然是知识传授者 ,不过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转变“灌输”知识为“活化”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让课程知识视角化 ,使缄默知识显性化 ,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以达到使“死”知识“活”化 ,学生能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教”学,“教”学,学生的知识是教师“教”会的,事实上,教师的讲授,只能是提供知识,开拓思路,指点方法,而不可代替了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不能只限于将现成的知识直接传给学生,而应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为达此目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一反过去的以教师“授”为主,改为以学生“学”为主。我们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要从教师“教法”的研讨,转向学生“学法”的研讨,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自己求知。  相似文献   

8.
玉振佳 《广西教育》2009,(26):47-47
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三大转变,即英语课堂教学由“重讲解”向“重操练”转变;由“重语法”向“重交际”转变;由“重知识”向“知识与能力一起抓,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它要求教师以“教法”来指导学生的“学法”,使学生接受知识由“学会”上升到“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时期,老师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 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当的英语教学策略,保证 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本文 从“加强学生晨读,提升学生知识积累”“普及英语文化,提高学 生文化内涵”“融入情感教学,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注重课堂实 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高效 地学习英语知识。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说数学”的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学生通过积极地“说”知识、“思”方法、“辩”疑点的过程.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反馈.将学生错误思维方式加以纠正。同时,“说”“思”“辩”的教学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常用“跳一跳,摘果子”比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自我努力主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果子”,指的是知识,“摘”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跳一跳”,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在克服困难中所做的努力,也比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呢?两者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2.
学生解题时常常出现“懂而不会”“一错再错”等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说题”避免这些情况再次发生.在“说题”的过程中,通过经历“求什么”“有什么”“怎么做”等环节将内隐知识外显,让学生认识知识本质,真正把握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语文教学不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一、对知识性质的讨论。笔者经历了多年“学知识”的过程,又经历了“教知识”的过程,可是突然有一天问自己知识是什么.竟然无法解释。在调研中,笔者曾向内蒙古牧区某中学一个班级的学生提问:“你认为知识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知识是学校里学习的课程”、“知识是为了祖国发展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是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的提问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只有教师的“问”是问到了学生的心“窍”上,“疑”是落在了学生的“思”路上,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才能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从而学到知识,锻炼能  相似文献   

16.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过程,不是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我曾将课本中,部分学生分组的验证性实验变为具有“探索性质”的实验,也就是把学生的分组实验放在教师讲解有关内容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作为“探索者”在“发现”知识,把学习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和课本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哪些类型的实验可变为“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17.
学生意识:体验教学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体验使知识进入生命领域,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生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学生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的有机部分,成为“我的知识”.因此,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学生意识,简言之就是“目中有学生,学生是主体”.这是对学生生命关注的自觉,是要还给学生体验的权利,是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合适的“加工”情景,指导并提高学生体验成效的一种自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要求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由“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学会独立学习。于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从问题情景的设计、探究知识的尝试、典例讲解、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于彬 《成才之路》2010,(21):100-100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的“前面”,即教材所呈现的显性知识,以及如何把这些“看得见”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所获得的只是“现成的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是“知识型”、“记忆型”的。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转向“背后”,去思考和开发这些显性知识背后的数学价值,去研究如何让数学教学更有“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