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安德鲁·马维尔 ,作为一位玄学派诗人 ,在《花园》一诗中创造了一个甜美、自然、和谐的“花园”。在这首诗里 ,一个人 ,也许是诗人自己 ,在一座有花木林泉之胜的园林里沉思着人与自然的问题。对美丽的自然的生动描写表明了诗人的理想世界 ,同时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宗教主题 ,而诗中“圆”和“绿色”的意象更进一步表达了此诗的更深层的含义——“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归园田居》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教材释为“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又回到大自然里来了。”“大自然”《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自然界”。尽管这首诗用了大部分诗行描写田园风光,但陶渊明笔下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体现了诗人的审美理想和生活趣味。诗人所讴歌的田园生活,有盈室的“幼稚”,欢迎的“僮仆”,还有鸡鸣狗吠,茅舍庭园,远村墟烟,充满人间烟火味。诗人把官场比作“樊笼”,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比成禽兽。“归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是诗三百以来诗人们常采用的比兴手法。诗人虽曾写过“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诗并序》),希望世界返朴归真,但这也只能表明诗人愿社会回复到庄老所宣  相似文献   

4.
李水波 《考试周刊》2009,(13):15-16
叶维廉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窗”和“雨”就是其中鲜明的两大意象。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两个意象的呈现,它们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叶维廉的诗中,它们是“郁结”与“突围”这两个主题的集中体现,诗人的特殊在于他透过“窗”观察了“雨”景,又在“雨”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悉。”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在教学诗同时,我们也应细心体味诗人炼字的用意所在,要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炼的安排,就有特殊而深刻地表现力;有的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迭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富有特殊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英国诗人济慈的自然抒情诗以“大地的诗永远不死”的鸣唱,表达了诗人顽强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与热爱自然的思想相互交织,体现在诗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之中,生命、自然和美也是济慈在自然抒情诗中所表现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7.
高适在唐代诗人中以写边塞诗著称。后世文论评述他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晚唐人殷瑶在所辑《河岳英灵集》中,称高适之诗“多胸臆语,兼有气,故朝野通赏其文”。《燕歌行》是高适诸多边塞诗中代表作品。该诗折射出诗人“节义”、“大略”与“胸臆浩气”,为此,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和推崇,各家诗本无一不录,其解集注释也精详细要。然而,在多家注释里,却也有几处值得训辨,而且颇有纠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论象征主义诗歌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死亡的表现尤其普遍,但又没有一个流派像象征主义诗派那样,几乎每个诗人都涉笔死亡,更有甚者,直接以“死”、“死亡”或“死者”等为诗题,由此形成象征主义诗歌中明显的“死亡主题”。但是,我国的评论界尚未正视这一...  相似文献   

9.
在这一届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我巧妙地运用“诗”情“文”意,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也使我们的班集体里涌动着“诗人”、“作家”的朝气和浪漫情趣。一、集体活动,诗当锣来文当鼓,士气高昂勇争先集体活动,最能体现一个班级团结一心、拼搏向上的精神。而班主任,只做一个看客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0.
“冒头”指诗歌发端未切诗旨,有大量琐语铺叙,这一现象在应制诗中表现特别明显。晋宋时四言应制诗发端多颂圣冗语,数韵方及主题;在四言和五言祖饯应制诗中,诗人突出帝王在送行中的地位,隐去自身,以颂圣代替违恋之情,和“冒头”同一机杼,至唐甚至发展为在饯送诗中抒酬恩报恩之念。应制诗具有的意识形态、文化资本、仪式化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冒头”的成因,表现出应制诗的政治功利性和工具性。同时,“冒头”也反映出应制诗人对君权的策略性妥协及其屏营于人格独立和依附间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1.
在陶渊明经典化过程中,苏轼的“发明其妙”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轼之“发明”最为主要的内容在于对陶诗自然风貌的揭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自然、率真人格境界的阐释,二是对其不刻意雕琢、“无意”为诗艺术风格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从自我出发而写诗是田禾诗歌的首要特点。在这四首诗里,没有哪一首离开了自我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存,没有哪一首只是一种纯客观的描写。《灯旺》回顾了自我的来历:他的出生与一个叫“五婶”的女人有关,“母亲”与“父亲”为了他的来到人间而付出甚巨,“奶奶”则以二百响鞭炮的古老仪式进行迎接,以至于“灯旺”名字的历来,也颇有一点传奇性。他们没有想到其迎接的是一个未来的中国诗人。在《我的乳娘》里,小时候如果没有了“乳娘”尽心尽力地呵护,也许本来瘦弱的诗人,早就不在人世了。《火车从村庄经过》写到了“九妹”坐火车去南方打工时所发生的细节,让人沉重与心酸。每一首诗里都有“我”的存在,“我”的情感、“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以及“我”与故乡的关系,诗人自我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地印在所有的句子里。诗是最不可缺少自我的文体,任何诗里虽然可以有故事、有风景、有人物,然而最不能缺失的,就是“自我”。这个“自我”,不是假托的人物,而只能是诗人真实的自己。在田禾所有的诗作里,都可以看到一个出生于张山吴村穷苦农民家庭,后来以自己的想象与努力来到城市求生存,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同时又总是与故乡保持生活上与精神上的联系,他就是诗人田禾。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自然诗创作传统,西欧直到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才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从整个传统来看,中西自身诗在美学境界上也存在着极妙而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无我之境”,西区自然诗创造的是“有我之境”。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西方自然诗人中最具代表性扫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从更本质上说是两个化传统的差异,即中国有着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欧则主要是“天人相分”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的转变,使中国古代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魂飘逸的物境,更有饱含了作人格意志的“我境”,物我之境的交融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而月亮世界里的李白则以其独特的浪漫性渗透这称我之境,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现代诗人瑞特克“在一个黑暗的时候”一诗进行初步的艺术剖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寻找自我,探索性灵的苦难历程。瑞特克在现实生活中曾多次精神崩溃,这首诗所讲述的是诗人在绝望和孤独中坠入心灵的黑暗,人格发生裂变;为寻找真正的自我,在黑暗中的灵魂与追求光明的灵魂搏斗,诗人终于从疯狂的边缘恢复到理智状态,灵魂进入自身,人格由分裂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17.
《将进酒》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想象丰富奇丽,情感奔放豪迈,语言清新而自然.诗中作者的感情是跌宕起伏的,吐露了诗人郁郁不平之志,表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的信念.纵观全诗,你会发现:一条情感线索贯串诗篇,即“悲--欢--激情--狂放.……  相似文献   

18.
“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绝,当作于诗人七二五年出峡东下时,因他自后再未回蜀即亦不再“辞”白帝。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系此诗于七五九年李白流夜郎遇赦东还时,根据就在于“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既是“还”,一定曾经先到,自然只能是赦后东还,初出峡来是无所谓还的。后之论李诗者多因之。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事实。诗题是“早发白帝城”,首句也明说“朝辞白帝”,而李白七五九年流夜郎只到巫山下,未到白帝城,这是李白本人多次陈说清楚了的;未到白帝城,怎么会去“早发白帝”“朝辞白帝”呢?问题全系于一个“还”字。  相似文献   

19.
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紫色的灵魂”的理解,不能囿于其视觉形象,而应该联系各种因素去仔细品味它的深层意蕴。诗人正是用“紫色”来表现全诗主题和自己风格的,紫色是“艾青的忧郁”的色彩外现。  相似文献   

20.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